催化剂
-
三单位联合AM:高还原石墨烯氧化物有效增强Melon的光电化学析氢性能
本文的实验和理论结果都表明,催化剂增强的析氢反应活性是由于(1)HRG的高表面积;(2)melon的π共轭庚嗪环基团的存在;(3)在HRG和melon的界面上电荷的重新分布。此外,melon中伯胺基团的存在提高了光阳极的润湿性。综上所述,本文制备的HRG@melon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绿色、低成本和高效的光催化剂用于相关应用。
-
原子尺度精确结构工程实现石墨烯电催化剂高选择性氧还原反应,助推过氧化氢生产技术创新
随着将不可预测的内在缺陷减少到与孔边缘的氧基组合形成统一的活性位点,我们制备的O-HGr由于拥有固有的晶格缺陷区,可以获得与氧化石墨烯(O-Gr)相比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
锂氧电池双功能氧催化剂研究有了新进展
该工作中,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具有显著活性和耐用性的二维多孔Pt/RuO2/G双功能电催化剂,其获得的Pt/RuO2/G具有优异的双功能氧催化活性。并且,以其作为正极催化剂构筑的锂氧气电池实现了超过220次(超过2200小时)的循环性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Pt/RuO2/G基锂氧电池中导电性的提高和对反应中间体吸附能的减弱,使电池具有较低的充电电压和长期可循环性。
-
南开《AFM》:纳米片共价键合石墨烯实现高效CO2转化!
来自南开大学的学者利用亲核取代反应合成碳纳米片,其 Fe-N4O 构型通过共价键固定在石墨烯基底 (Fe-N4O-C/Gr)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与通常的平面单原子 Fe 相比,Fe-N4O与一个氧 (O) 原子在轴向的独特构型不仅抑制了竞争性析氢反应,而且促进了 *CO 中间体的解吸。
-
ChemCatChem:石墨烯负载钯络合物催化剂柔性链长度对Suzuki-Miyaura偶联活性的影响
在室温下,在H2O/EtOH混合溶剂中,三种rGO-L3-nC-Pd催化剂对不同取代基及不同取代基位置的各种芳香族底物与对甲苯基硼酸之间的S-M偶联反应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可回收再用性。并且rGO-L3-nC-Pd的催化活性与结合在rGO表面的有机钯络合物的柔性链长度密切相关,即柔性链的长度越长,催化剂的活性越大。催化活性的顺序是rGO-L3-8C-Pd>rGO-L3-6C-Pd>rGO-L3-4C-Pd。这种活性顺序并没有因为所用的溶剂、碱和底物的不同而改变。
-
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锚定在氢取代的石墨烯上的镍用于锂硫电池的硫化物阴极
研究发现,快速合成的催化剂可以提高离子和电子传导性,降低反应过电位,并促进Li2S和硫之间更完全的转化。将Ni@HGDY添加到商业Li2S粉末中,在1C的条件下,超过125个循环的容量超过516 mAh gLi2S–1 ,而对照Li2S阴极设法保持仅超过200 mAh gLi2S–1 。这些发现突出了镍作为金属催化剂的功效,并证明了HGDY在储能设备中的前景。
-
南航彭生杰AM:氧空位和氧化还原石墨烯共同提升钙钛矿氧化物的氧还原反应性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彭生杰等人制备了被还原性氧化石墨烯涂层包覆的富氧多孔钙钛矿氧化物(CaMnO3)纳米纤维(V-CMO/rGO)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作为锌-空气电池的空气电极催化剂,并且结合测试结果还有力地证明了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 设计提出调控金属酞菁分子面外电荷极化新策略
金属酞菁分子与石墨烯金属单原子形成轴向氧原子配位构型。该策略能够简单有效地调控轴向极化电荷的数目以及O2吸附;依据O2吸附能这一重要参数,筛选出具备高氧还原反应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材料。他们以计算结果为理论指导进行实验探索,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提出的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氧还原反应活性。
-
基于石墨烯的过氧化氢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发表在《电化学通讯》(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表明,由 Integrated Graphene 公司开发的基于 Gii 的电极在添加了微孔聚合物(PIM-1)以辅助表面催化过程后,可以有效地产生四倍速率的 H2O2。
-
HydroGraph的石墨烯在Li-O2电池研究中优于领先的正极催化剂
锂氧电池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解决方案之一,但全球采用在实现高效电催化方面受到阻碍,这会影响电池的性能。使用HydroGraph的专利高纯度分形石墨烯,电池科学家克服了性能挑战,与现有电池相比,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性能更好的电池。
-
李从举教授,JMCA观点:碳纳米纤维负载石墨烯锚定二硫化钼阳极电催化剂强化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
该文章介绍了rGO/CNF@MoS2电催化剂的合成策略,探究了所制备的rGO/CNF@MoS2的物化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了rGO/CNF@MoS2修饰碳布阳极对MFC产电性能、COD去除率的影响,并探究其组装MFC驱动电子器件的可行性。最后通过测试阳极生物膜浓度、活性、群落结构揭示了rGO/CNF@MoS2在强化MFC产电方面的协同作用机制。
-
邓德会:爱做梦的催化界“铠甲勇士”
催化剂中的金属颗粒小到纳米尺寸,石墨烯很难直接将其严丝合缝地封装起来。因此,团队想到了先做出非贵金属的纳米颗粒,然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将石墨烯覆盖在纳米颗粒的表面。
-
NSR:高负载量亚纳米金属簇合物催化剂的石墨烯限制超快辐射加热
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Kostya S. Novoselov首次开发了一种石墨烯限制的超快辐射加热(GCURH)方法,用于在微秒内合成高负载金属簇催化剂,其中不透水和柔性的石墨烯作为扩散约束纳米反应器用于高温度反应。
-
科学家揭示纳米褶皱石墨烯具有强催化活性,为研究碳材料催化带来全新视角
近日,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表面具有纳米尺度褶皱的单层石墨烯,在催化裂解分子氢方面呈现出超强的活性,与目前已知的传统催化剂的能力相当。
-
江西师范大学卢章辉Carbon Energy:逐步生长策略制备垂直多孔芳香骨架-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限域Co催化氨硼烷醇解产氢
这一工作对于高活性高稳定性氨硼烷醇解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这种通过逐步生长构建垂直方向杂化2D-2D复合纳米材料的策略,也可用于其它2D-2D垂直复合材料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