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低成本可扩展!石墨烯复合负极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祥龙研究员团队报道一种简便可扩展性制备高性能微米硅/石墨烯复合负极的策略。该策略用发泡工艺处理堆叠的微米硅/氧化石墨烯薄膜,再辅以热处理工艺,制备出具有高效锂离子扩散通道的多级次层状微米硅/石墨烯复合负极。
-
Nano Lett.:双栅场效应晶体管中石墨烯纳米带数量的确定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Mickael L. Perrin,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Michel Calame和Jian Zhang(共同通讯作者)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栅FET的方法,允许识别不同的场景,例如单个GNR,平行的双或多个GNRs,以及单个GNR与电荷陷阱相互作用。因此,本文的双栅FET结构为理解原子级精确GNRs中的电荷输运提供了一种定量方法。
-
广州大学王家海教授 :高质量外延N掺杂石墨烯在SiC上,通过电子/离子桥具有可调谐的界面相互作用,用于稳定锂离子存储
综上所述,通过硅原子在SiC颗粒表面的升华,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外延NG层的原子尺度NG@SiC,并将其作为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的低电位、高速率插层型阳极用于锂离子存储。
-
马萨里克大学《Carbon》:一种快速、可扩展、环保的独立超薄还原氧化石墨烯纸生产方法
该方法基于真空喷涂,从不同厚度、不同粒度的 GO 片状悬浮液中喷涂出薄型 GO 纸,然后在大气等离子体的触发下进行简单快速的还原和剥离,生产出导电的多孔还原 GO 纸,再通过冷轧压缩进行后处理,制成厚度仅为几微米的独立导电 rGO 纸。
-
Anal. Chem.:复旦大学魏大程团队研发基于催化发夹组装(CHA)增强的石墨烯晶体管用于超灵敏miRNA检测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DNA四面体纳米结构(TDN)辅助催化发夹组装(CHA)反应(TCHA)的GFET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miRNA-21的灵敏和特异性检测。
-
UTEP物理学家创造出强大的磁铁来解冻量子计算 新材料常温工作,磁性比铁强100倍
经过几年的尝试和错误,团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最终的获胜者是氨基二茂铁和石墨烯材料的混合物,令El-Gendy惊讶的是,这种材料表现出极其强大的磁性。
-
SPT: 石墨烯嵌入无粘合剂真菌菌丝电极用于电容去离子脱盐
作者使用嵌入石墨烯或活性炭的黑曲霉碳化真菌菌丝开发了一种用于CDI的独立式无粘合剂电极, 电极显示出良好的电导率、大比表面积。 G-FhEld电极在CDI循环中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电吸附容量和盐吸附率。真菌菌丝可以很容易地从食物垃圾中大量生产并通过过滤分离,使得该电极具有高度可扩展性,适合大规模 CDI 应用。该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 CDI 增强海水淡化的低成本且有效的方法。
-
Science Advances: 魔角螺旋三层石墨烯
这些能带具有接近理想的量子几何形状,并且通过非常大的能隙与远程能带隔离,使得HTG成为实验实现相关拓扑态(例如整数和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的有前途的平台。
-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Xinying Xu等人–非共价功能化石墨烯在石墨烯聚丙烯界面上建立有效的热传递
我们对非共价功能化技术改善石墨烯/聚丙烯(PP)界面的热传递进行了数值评估。结果表明其能显著提高石墨烯/聚丙烯(PP)的界面导热性(ITC),其增强程度取决于石墨烯的表面功能化程度。
-
Small观点:基于石墨烯材料的锌离子电池的最新进展:超越锂离子电池
这篇综述文章强调了各种基于石墨烯衍生物及其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和发展,以及在可充电电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这些材料的科学原理,特别是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锌离子电池和碘化锌电池。同时,文章还总结了使用有机废弃物可持续生产基于石墨烯的材料、使用添加制造技术快速制作电池组件以及使用保护层来提高阳极安全性的展望。
-
上海大学王亮Small:机械化学球磨合成策略:基于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调制克级原子层MoS2电催化剂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一步合成法,在球磨过程中利用GQDs作为剥离剂来合成和功能化近原子层的MoS2纳米片(ALMS)。这种无溶剂方法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包括大规模生产的可扩展性、高产率以及消除对苛刻反应要求的需求,如,有机溶剂、催化剂或真空环境。
-
Nat Commun:晶圆级石墨烯基范德华超晶格的堆叠转移
这种堆叠转移方法可以促进基于石墨烯的范德华超晶格的制造并加速功能器件的应用。
-
北化王建教授课题组 Carbon:基于聚丙烯纤维和石墨烯纳米片/聚丙烯薄膜的自增强复合材料及其格栅化界面增强技术
这种新的技术方法有可能用于工业制造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经济型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与碳纳米管等纳米增强材料相比,石墨烯更便宜,而且该技术需要的石墨烯含量很少。随着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运动休闲等多个领域制品对轻量化的迫切需求,该成果都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通过预张力改善单向连续纤维的直线排列,石墨烯薄片的质量将得到改善,也将进一步验证数值模拟的预测准确性。
-
石墨烯对人体健康有毒吗?
针对该主题进行的各种研究都一致认为,石墨烯的类型、质量、浓度和暴露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他们表明石墨烯在正常处理和暴露条件下仅存在较低的风险。如果将石墨烯集成到另一种材料或物体中,这种风险就会降低,这与粉末形式的石墨烯不同,粉末形式的石墨烯由于其高挥发性,增加了吸入的可能性。
-
科研进展|上科大物质学院于平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分子轨道对称性对开壳纳米石墨烯磁耦合强度的影响
研究团队在超高真空的环境中,将由三个苯环组成的苯烯基纳米石墨烯构建成三种不同链接对称性的开壳纳米石墨烯自旋二聚体D1、D2、D3以及自旋三聚体T,并对其结构进行原子级精准的结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