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激光诱导石墨烯和MoS2纳米片的精确工程界面用于增强超级电容器电极性能

    通过优化激光直写工艺参数,制备了界面可控的高导电性、亲水性的MoS2-石墨烯复合材料。对LIG电极和MoS2-LIG电极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种对称、柔性、共面的MoS2-LIG微超级电容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该器件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和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即使在弯曲条件下也是如此,因此非常适合集成到柔性和可穿戴设备中。

    2025年2月3日 科研进展
    14100
  • 日本东北大学开发出可在生物体内同时测量多种离子浓度的新技术,实现了兼具柔性与高灵敏度的神经离子探针

    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由碳纳米纤维(CNF)和石墨烯组成的复合碳材料,并利用对多根纤维进行组合拉伸的热延伸技术,制备出集成4根碳电极的新型多功能纤维。在制造神经离子探针的过程中,研究团队通过激光加工,对4根微米级电极的柔性功能纤维进行精密结构调整,提高了碳电极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同时,通过在电极上涂覆离子选择膜,实现了对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的选择性监测,并能同时高精度地记录这些离子的动态。

    2025年2月3日
    7000
  • 【石墨回收】JWPE:由回收石墨制成的复合氧化石墨烯膜具有可调节的分子选择性,可用于废水处理

    由于电池部件的这些成分转移到石墨膜上,因此在回收石墨的成分中检测到了少量的污染物,例如磷、铜和锂。然而,根据改进的Hummers方法,在回收石墨氧化生成 GO 后,这些成分被消除。因此,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由回收石墨生产的 GO 具有与由高纯石墨生产的 GO 相似的特性。然后将生成的 GO 沉积在陶瓷中空纤维上,复合膜成功用于去除结晶紫分子,去除率接近 99%。建议进一步研究不同初始染料浓度和 GO 厚度对复合 GO 膜效率的影响,并通过长期过滤来评估膜的稳定性。

    2025年2月2日 科研进展
    12300
  • 高效室内空气净化!氮掺杂活性炭复合石墨烯气凝胶,让甲醛无处遁形!

    本研究将活性炭与石墨烯气凝胶结合,通过水热法制备得到氮掺杂活性炭复合石墨烯气凝胶材料,一方面降低了能耗和制备成本,使其更有望大规模制备;另一方面,将活性炭引入到石墨烯片层之间,不仅能有效避免石墨烯片层在自组装过程中的严重堆积,产生了更大的比表面积,还能提高在石墨烯上掺杂氮的含量,发挥其高效物理和化学协同吸附甲醛效应。

    2025年1月29日
    11100
  • 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关键淀粉样蛋白的新结构 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治疗渐进性致命疾病–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变性病–的新药

    Lander 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涂有石墨烯的薄网格,转甲状腺素分子可以自然地附着在网格上。然后,他们将这种网格迅速放入液态乙烷中以冻结样品。这一过程将转甲状腺素分子固定在石墨烯表面,并保留了它们的自然构象,以模拟它们在人体血液或液体中移动时的样子。

    科研进展 2025年1月28日
    6100
  • 250【Int. J. Hydrogen. Energ.】石墨烯柱-多孔石墨烯框架;结构分析与储气能力

    通过能量最小化计算,研究发现这种多孔石墨烯框架结构能够在高达6 GPa的巨大外部压力下保持其内部空腔,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使其在极端条件下储存气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面对其他采用有机或脆弱支柱材料的石墨烯基结构时。从气体储存性能来看,该结构特别适合储存具有较大分子结构的气体。除了气体储存潜力外,该结构还因其在极端压力下的坚固性、全碳组成和高孔隙率而成为电子应用(如电容器和能量储存)的理想候选材料。此外,通过在结构中引入分散电荷的原子,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电子配置和气体储存能力。

    2025年1月28日
    9100
  • 2025, Nature Electronics——石墨烯与MoS₂联手,打造下一代柔性X光探测器

    我们报告了一种基于二维二硫化钼(MoS₂)晶体管和石墨烯/MoS₂光电探测器背板的柔性主动矩阵X光探测器。背板覆盖3 cm × 3 cm的大面积,共包含3600个像素,在闪烁体发射波长(544 nm)附近表现出17.31 cm² V⁻¹ s⁻¹的高电子迁移率和9.37 A W⁻¹的光响应率。我们采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后处理技术抑制设备固有噪声,并证明该方法在低于医疗诊断和工业检测通常所需X光曝光量的情况下,仍可提供高质量图像。

    2025年1月28日 科研进展
    11700
  • 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ACS Nano:低成本制备大面积Au(111)单晶用于二维层状材料的外延生长!!

    文章提出了一种通过异常晶粒生长过程从商业金箔制备大面积Au(111)单晶的方法。这一过程包括初始制备(100)纹理的金多晶箔,然后通过单点应力加载和在Ar/H2气氛中的应力缓解退火来演变和扩展Au(111)异常晶粒。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应力/应变和高温处理在H2气氛中诱导中间无序状态,促进从多晶Au(100)箔到单晶Au(111)箔的转变。此外,所得的Au(111)箔已被用作模型衬底,用于定向生长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及其与石墨烯的异质结构。

    2025年1月28日 科研进展
    14100
  • 热电多孔激光诱导石墨烯基应变-温度解耦及自供电传感

    本研究报告了热电三维多孔激光诱导石墨烯泡沫的设计、评估和应用。该泡沫使用简单低成本的激光直写技术,结合预应变策略和高性能热电元件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酯)(PEDOT:PSS),形成可拉伸热电3D多孔石墨烯泡沫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解耦和自供电传感。多孔石墨烯中的π电子在PEDOT:PSS中进行π-π共轭,从而改变PEDOT:PSS基体内聚合物链的排列,从而提高塞贝克系数和热电性能。从热电多孔石墨烯泡沫基材料测量的电阻和电压分别提供了应变(最大计量系数为1401.5)和温度(分辨率为0.5°C)的解耦检测。

    2025年1月27日 科研进展
    14000
  • 石墨烯基材料的安全评估: 全面概述

    现有研究揭示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一系列生物反应,凸显了它们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以应对潜在风险。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测试协议,解释数据和制定监管准则变得十分困难。

    科研进展 2025年1月27日
    9000
  •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的电子皮肤应变温度传感与识别研究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单材料激光诱导石墨(LIG)的应变-温度双峰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制备方法。通过应用不同的激光工艺参数并集成到单材料LIG热电偶上,在聚酰亚胺(PI)衬底上感应出具有不同形态和微观结构的LIG电极。当LIG电极弯曲时,所制备的单材料LIG热电偶可以在电极电阻变化的情况下输出由外部温度激励的电动势。采用最佳工艺参数制作的传感器的应变系数可达12.14,塞贝克系数可达2.828 μV·K−1。在应用场景方面,将感应传感器粘贴在蚕丝手套上,实现手势识别和温度感应的应用。

    2025年1月26日 科研进展
    11100
  • 喷墨打印多功能石墨烯传感器,用于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多材料、多层喷墨打印技术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多功能传感器。在这种设计中,由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绝缘层分隔的两个iGr层组成的器件被印刷在柔性Kapton基底上,形成iGr/TPGDA/iGr异质结构。该器件的整体尺寸为1.2 cm x 1.2 cm。

    2025年1月26日 科研进展
    13000
  • 二维异质结,再登Nature Nanotechnology!

    具体而言,研究者通过构建BN/单层石墨烯/BN和BN/WSe2/单层石墨烯/WSe2/BN等异质结构,成功观察到铁电滞回现象,进一步证明铁电性与库伦屏蔽效应可以在无摩尔界面的材料中实现。这一结果为扩展铁电性材料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集成多种功能的器件设计中,放宽了材料和设计的限制。

    2025年1月24日 科研进展
    12700
  • 石墨烯润滑剂的新研究项目: 摩擦学分析 作者:Shubrajit Bhaumik 博士

    该项目由 Terracarb Pvt Ltd. 资助。Bhaumik 博士的研究将深入到令人兴奋的纳米润滑剂领域,重点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配方。通过设计和进行精确的摩擦学实验,他的目标是揭示这些先进材料的非凡特性。

    科研进展 2025年1月24日
    6800
  • 石墨烯超导,同期两篇Nature!

    人们对于扭转双层石墨烯、三层石墨烯种发现的超导现象产生广泛的研究兴趣,扭转双层石墨烯和扭转三层石墨烯体系的关键是层间耦合和moiré超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如何形成强关联的低能量平带。通过晶格失配的moiré图案或者二维材料的扭转异质结(比如过度金属硫化…

    2025年1月24日 科研进展
    85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