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石墨烯能否增强氮化物半导体技术?
来自士兰微电子、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和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对石墨烯作为氮化物外延生长缓冲层的开发和可能用途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
库姆大学:综述!石墨烯材料在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石墨烯在储能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研究人员将其用于FSC的愿望。在最近的研究中,石墨烯以复合材料的形式与TMO、CP和生物质等材料结合,以增强电化学性能。同样在这篇综述中,从合成、形态学研究和电化学效应的角度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类。似乎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更仔细地分析纳米材料的影响、引入候选物的协同效应以及在合成阶段应用创新,有可能加强FSC的一些缺点,例如其低能量密度。似乎在不久的将来,FSC的主要挑战将是将电极材料从实验室扩大到工业规模。
-
物理学院王金兰教授、马亮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扭角双层石墨烯可控生长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由于石墨烯锯齿型(ZZ)边界和衬底台阶之间存在很强的共价键,双取向台阶可大大降低与台阶夹角匹配的扭角双层石墨烯的自由能,从而实现扭角双层石墨烯与常规堆叠双层石墨烯的能量反转(图1b,d),引导扭角双层石墨烯优先成核。更为重要的是,在该机制中可以通过改变衬底双取向台阶的夹角来精准控制扭角双层石墨烯成核的层间扭角。
-
综述: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性质、功能化与应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GQDs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和磁学性能等特性,总结了异原子掺杂和复合材料构筑等GQDs功能化的研究进展,讨论了GQDs在光学、电学、光电子、生物医药、能源、农业等新兴交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GQDs纳米材料的巨大潜力及未来发展方向。
-
清华大学申请石墨烯基微波吸收复合材料专利,该专利技术能实现优异的微波吸收能力
石墨烯基微波吸收复合材料包括通过化学键结合的还原氧化石墨烯与高级烷基伯胺交替层叠形成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高级烷基伯胺超晶格相,和层间没有高级烷基伯胺插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相;还原氧化石墨烯相和超晶格相夹杂分布。
-
EES:石墨烯在凝胶热电池中诱导的高温离子热电性能
作者提出了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引入石墨烯优化凝胶组成,提高高温下的离子热电能和输出功率密度。石墨烯形成类似“桥”的结构可以提高离子扩散系数和交换电流密度,从而提高性能。
-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等:面向极端热管理的高导热石墨质膜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GF在循环液氮冲击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表面鼓泡新现象,并揭示了其结构破坏机制,即氮气分子在GF的内部结构空隙中遵循“渗透-扩散-变形”行为模式。该工作提出了一类通用的无缝异质界面增强的结构设计,有效克服了高导热GF在极端液氮冲击下固有的结构失稳并维持了高导热性,为开发应用于极端环境的下一代热管理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科研动态】航材院研究团队评述石墨烯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界面调控及强韧化机理
重点介绍石墨烯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界面特征以及静态/动态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抗氧化性能和石墨烯强韧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现阶段解决石墨烯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分散均匀性、界面结合性和组织致密性的方案和优缺点,最后指出该类型材料在界面调控、大规模制备和性能稳定性等方面技术面临的挑战。
-
水镁石-石墨烯复合材料:为纳米电子革命铺平道路
这项研究标志着具有定制电子和物理特性的 2D 材料设计取得了重大进步。它开辟了石墨烯在光电和微电子领域应用的新领域,克服了石墨烯零带隙带来的限制。它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验可用于类似异质结构的其他潜在二维材料奠定了基础。由于水镁石-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潜力,纳米电子学的未来现在似乎正处于一场革命的风口浪尖。
-
石墨的量子飞跃:阿秒科学照亮人工超导之路
ICFO 研究人员 Themis Sidiropoulos、Nicola Di Palo、Adam Summers、Stefano Severino、Maurizio Reduzzi 和 Jens Biegert 最近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他们通过操纵石墨的多体状态,观察到了光诱导石墨电导率的增加和控制。
-
河南大学《CEJ》:基于增强分子间和界面相互作用提高石墨烯液相剥离效率
这项工作有望为经济、高产地生产 GNs 建立一条通用、高效的途径,阐明固液界面分子构象影响剪切力从溶剂到石墨传递的微观机制,从而促进 GNs 以及其他二维(2D)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
-
江苏大学:使用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壁进行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无转移制备
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IC-PECVD)方法,在 600 ℃ 下的氟锂云母基底上成功制备了基于无转移 VGNs 的柔性应变传感器。通过增加 H2 与 CH4 的比例,生长的 VGNs 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电极间直接制备的 VGNs 能改善 VGNs 与电极间的界面接触。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在数字间电极上直接生长 VGNs 的柔性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套管与传感器的结合表明,无转移柔性应变传感器可在可穿戴设备中发挥良好的性能。
-
北京大学申请基于石墨烯薄膜包覆式气体分子储存及可控释放装置专利,能够快速完成气体的收集,并通过控制储存空间的开口大小控制内部气体分子的释放速率
本发明以石墨烯薄膜的机械弯曲变形实现储存空间的开放和闭合,能够快速完成气体的收集,并通过控制储存空间的开口大小控制内部气体分子的释放速率;相较于现有的吸附式储气方法具有更高的储存速度,以及简易可控的气体释放功能;装置适用的气体范围广,可多次重复使用。
-
柯贤胜老师课题组:纳米石墨烯稠合的扩展碳杂卟啉分子镊子
该工作首次将纳米石墨烯引入到卟啉内核,实现了纳米石墨烯与卟啉体系的真正“融合”。
-
我校石墨/石墨烯增材制造创新团队在顶级期刊《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发表研究论文
本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一种四层周期性阶梯结构超材料吸波体,分析了单胞几何参数对电磁波吸收机制的调控规律,并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和场分布讨论了超材料吸波体的宽频吸收机制,由于优异的阻抗匹配,微观材料和宏观结构引起的多尺度损耗,实现了超材料吸波体在2-18GHz全频段的有效电磁波吸收,同时满足“薄、轻、宽、强”的综合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