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宏伟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彭海琳课题组合作开发石墨烯“三明治”技术用以制备冷冻电镜样品
在制备石墨烯“三明治”样品的过程中,先将生物样品溶液滴加到石墨烯电镜载网上,然后再将另一层石墨烯转移覆盖至上述载网表面。为解决上层石墨烯易于卷曲破碎而不便转移的问题,研究团队采用硬脂酸分子辅助石墨烯自支撑地悬浮在缓冲液表面,后将其转移至滴加样品溶液的石墨烯载网上。这种方法能够高成功率、高重复率地实现石墨烯“三明治”结构封装样品溶液。
-
景德镇陶瓷大学胡学兵教授:石墨烯超疏水涂层获得新进展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胡学兵教授基于当前超疏水材料面临的力学强度偏低、耐热性有待提升等关键问题,提出一维/二维杂化增强策略,通过表面微纳结构设计及其构效关系揭示,开发出新型高性能石墨烯超疏水涂层。该涂层具有优良的化学/机械耐久性和耐热性,同时可以与陶瓷、金属、有机等材料强力结合,且易于规模化生产。该环保、低成本的新型石墨烯超疏水涂层在自清洁、防腐蚀、抗雾化、防结冰等应用方面已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
Rare Metals 上海大学陈双强:钴基配位化合物均匀成长在石墨烯纳米片上应用于高性能钾-有机电池及其反应机制
利用一步微波辅助辐射法,在石墨烯纳米片(GNS)上合成了具有层状结构的Co-TB@GNS复合材料。GNS的引入较大地提高了Co-TB@GNS电极材料的储钾性能。通过非原位XPS、原位FTIR和原位XRD等手段,进一步揭示了其储能机制,展现了极大的应用前景。该工作还得到了上海大学王勇教授和温州大学肖遥教授的指导与帮助。
-
石墨烯生物传感器利用声波对超薄生物层进行化学指纹识别
该团队在氮化铝基板上的薄六方氮化硼间隔物周围堆叠了两片石墨烯片。该团队使用转移矩阵方法对生物传感器进行建模,该方法将石墨烯视为介电层之间的导电界面。
-
只需4秒!废弃塑料制取超低成本的石墨烯和氢气
闪焦耳热刚被用于废塑料制取石墨烯时,他们只是观察到有大量挥发性气体出来,还不知道具体成分,只认为是小碳氢化合物和氢的混合物,但受限于当时气体成分分析设备没有明确下来。这次在在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的资助下,研究人员获得了分析气化内容物所需的设备。经过测试,他们发现这一过程产生的气体就是氢气。
-
氧化石墨与DNA层级结构粘结剂助力325目(≤45 µm)微米硅稳定循环
作者首先利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在SiMPs表面沉积一层氧化石墨(GO), 低温干燥得到Si@GO颗粒。在随后的电极制备过程中,采用单链 DNA (ssDNA) 作为粘结剂。ssDNA可以通过π-π相互作用在内的多种非共价作用与 GO 通过自组装结合粘附在GO表面,继而在SiMPs 表面形成GO/ssDNA双层包覆结构的复合粘结剂。
-
首尔大学EcoMat:柔性透明的石墨烯/MOF基化学传感器助力高灵敏度乙醇检测
SiO2/Si晶圆上使用MOF功能化的石墨烯化学传感器,在乙醇检测方面的灵敏度高达6.07 μA/ppm,检测限低至1 ppm。相较于原始石墨烯晶体管的0.28 μA/ppm,灵敏度提高22倍。此外,柔性透明的7×7化学传感器阵列在弯曲半径为1.0 mm的105个弯曲周期后表现出良好的驱动稳定性,灵敏度达到0.11 μA/ppm。
-
南京理工大学李健生教授团队EST|具有多通道的高分子插层氧化石墨烯膜用于膜蒸馏过程中挥发性分子的精准筛分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使用氧化石墨烯(GO)和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酸(GO/PP)简单组装并交联的多纳米通道聚合物插层GO膜,用于膜蒸馏过程中水和盐与挥发性有机物的高效筛分,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我们对复合薄膜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证实了GO/PP复合膜的成功合成。
-
Adv. Mater.液态铜上原位生长高质量单晶转角双层石墨烯
本工作不仅给出了利用空间受限CVD方法合成单晶TBG的简便途径,液态铜基板优异的流动性和低粘度特性也为在其表面制造其他扭转的二维材料和对齐的TBG阵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海洋工程缓蚀新材料防腐关键技术亮相成果对接会
聚焦重大海工结构缓蚀防腐材料性能衰减、功能短板、机能欠缺三个卡脖子难题,团队率先提出了通过低维石墨烯催化、二维水滑石靶向、三维金属有机框架响应对缓蚀剂进行多维度集成负载,已形成气、液、固三相态新材料,生态化、速效化、靶向化、机敏化四种新技术,为海洋工程量身定制高性能、多功能、强机能的成套化缓蚀防腐方案。
-
对无摩擦表面的新见解 莱斯特大学科学家深入了解超润滑性
莱斯特大学计算与数学科学学院的布里利安托夫教授表示:“与常见摩擦力的如此巨大差异令人着迷,需要解释。超润滑性还有其他令人惊讶的特征,例如摩擦力对滑动速度、温度和接触面积的异常依赖性。所有这些依赖性都与传统的阿蒙顿-库仑定律所预测的相反。
-
以学科实践为抓手,促知行合一
比如本校科技新苗项目“由生物质制备石墨烯材料并应用于抗癌治疗”,就是高中与高校合作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在高中教师、高校导师的协同带领下,学生首先从“生物质市场”“石墨烯制备”“癌症科普宣传”三个小项目试水,然后推进跨学科课题的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对化学、生物、政治、英语等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构建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在“发现之旅”中将有形的学科知识内化成无形的素养。
-
具有多种功能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基多孔超材料
同济大学祖国庆课题组受中国传统折纸工艺启发,采用单轴/双轴/三轴热压策略,调控气凝胶多孔结构,构建了具有折叠和内凹多孔结构的高可拉伸、低/负泊松比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聚合物基多孔超材料。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石墨烯制备科学”2023年度总结会顺利举行
1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石墨烯制备科学”2023年度总结会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徐春明院士,张锦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副主任潘庆等出席会议。BGI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李萌,张锦院士,徐春明院士主持会议。
-
上科大物质学院陈刚课题组研发弹性可压缩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海绵实现高效稳定锂金属电池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牺牲模板、氧化石墨烯为主体材料,研制出弹性可压缩的rGO-S电极。以rGO-S作为锂沉积的基底,可以有效释放镀锂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并且容纳体积变化,实现平整、致密的锂金属沉积。在脱锂过程中,弹性的rGO-S基底可恢复初始结构,沉积的锂金属可有效脱出,减少“死锂” 的产生。由此形成稳定的SEI,可以显著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