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一种羧基化氧化石墨烯纳滤膜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通量和良好抗污染性能的羧基化氧化石墨烯纳滤膜。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所述羧基化氧化石墨烯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羧基化氧化石墨烯纳滤膜在染料中单价盐脱除中的应用。
-
首届中部六省高价值专利大赛评选结果公布 大同大学参赛项目获一等奖
近日,首届中部六省高价值专利大赛评选结果公布,大同大学申报参赛的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聚集体溶胶的制备方法”项目喜获一等奖。
-
安徽理工大学疏瑞文教授团队:基于结构设计和组分调控实现石墨烯气凝胶电磁吸波性能新突破
论文采用溶剂热反应、原位化学氧化聚合和水热自组装三步法制备具有低密度和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的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镁铁氧体/聚苯胺(NRGO/MgFe2O4/PANI)复合气凝胶。基于结构设计(核壳结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组分调控和磁电协同作用等,该复合气凝胶在薄的厚度和低的填充比下实现对电磁波的宽频吸收。
-
纺织学院老师参加中国赣州首届石墨烯暨纺织服装新材料产业论坛
我校纺织学院罗炳金教授作了“石墨烯在纺织面料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主题报告,从自然性、差异性、生态性和功能性等方面,分享了石墨烯材料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石墨烯纺织纤维在纺织面料开发中的应用等内容。
-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工程师创造了能够与心脏组织一起生长的生物电子网,用于全面的心脏监测
石墨烯是导电的,因此它可以感应到通过心脏组织射出的电荷。它也是压阻式的,这意味着当它被拉伸时——比如说,通过心脏的跳动——它的电阻会增加。而且由于石墨烯非常薄,它甚至可以记录最微小的肌肉收缩或松弛颤动,并且在整个成熟过程中都不会妨碍心脏的功能。共同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授Jing Kong和她的团队提供了这种关键的石墨烯材料。
-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等:面向极端热管理的双向高导热且结构超稳定的石墨烯基厚膜
通过可靠的无缝键合组装策略,有效改善了石墨烯厚膜的界面结构,获得了结构超稳定且双向高导热的石墨烯厚膜。当厚度为250 μm时,其面内和面外热导率分别高达925.75 W/(mK)和7.03 W/(mK)。此外,在77 K至573 K的数百次高/低温冲击后,该石墨烯厚膜的结构和导热性能也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确保了其在极端热管理应用中的环境适应性。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AFM》:实验室级仪器在2分钟内制备400mm×400mm石墨烯玻璃
由此制备的多层石墨烯玻璃具有高度的均匀性、薄膜附着力和全覆盖性,表面电阻(Rs)低于 500Ω sq-1。其出色的电热性能可高达1000 °C,有望用于透明加热设备。SEMI 方法,包括产品尺寸和生长速度,都可以轻松放大,相信这将为石墨烯的实际应用提供一条有效的生长途径。
-
Nano Res.[催化]│相国磊、金君素:In₂O₃@C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增强电催化CO₂还原制甲酸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缺陷位点,能够有效避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团聚。因此,将In2O3纳米颗粒与rGO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活性位点,并且利用高导电性rGO和In2O3纳米颗粒的协同效应能够促进界面电荷转移,从而显著提高CO2RR生成HCOOH的性能。
-
今日推送东北大学SPT:磁性丝瓜络/石墨烯/CuFe2O4海绵用于高效油水分离
LGN对有机溶剂/油的饱和吸附容量在47.6-86.8 g/g之间,具有出色的油/水乳液分离能力。通过毛细作用,油和有机溶剂自发地渗透到气凝胶内部,而超疏水表面则阻止了水的进入,从而实现了油水分离。
-
吴忠帅研究员团队Materials Today:可打印全柔性一体化气体传感集成系统
该文章设计制备出与平面储能器件特性相匹配的二维超薄、高容量的铁基沸石咪唑盐骨架/石墨烯异质结构(Fe-ZIF/G)纳米片,喷涂打印出柔性高比能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并研制出全柔性、高灵敏、一体化自供电气体传感集成系统。
-
【金属复合材料】等离子球磨设备制备石墨烯/铜基体复合材料增强铜的强度和导电性
石墨烯增强体通过等离子体辅助球磨从石墨片中原位剥离,并在热轧后以晶内/晶间的方式分散在Cu基体中。石墨烯/铜基体复合材料具有~497MPa的拉伸强度和84.2%IACS的电导率,分别由平均尺寸约为22nm和132nm的晶内/晶间石墨烯贡献,晶内/晶间石墨烯与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地增加了位错存储能力。等离子球磨工艺提供了一种制备强度和导电性均衡的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的通用途径。
-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就如何测量二维材料的附着力发表新文章
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论文不仅报道了聚合物button的制作细节,以及为测量二维材料(尤其是石墨烯、六方氮化硼、二硫化钼和二硒化钨)在二氧化硅和氮化硅基底上的附着力而开发的方法,而且还表明该方法可以评估不同样品处理对附着力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见解。
-
碳基2D1D材料:Nature communication!
这些综合研究揭示了电子轨道衰减到真空以及在边缘和孔中的约束效应的本质,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因此,通过对碳基一维和二维纳米结构中电子轨道特性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为其在纳米电子学、光电子学和生物化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上海微系统所在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发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丁古巧团队在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及荧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工作加深了对石墨烯量子点发光机理的理解,同时实现了多变量体系下机器学习辅助材料制备结果所包含物理内涵的阐释。
-
昆明理工大学《ATE》:高导热石墨烯/石蜡复合材料,用于电子产品
当纯石墨烯框架的比例为 20.6 wt% 时,制备的 GPCM 的热导率高达 208.08 W·m−1·K−1,潜热高达 156.97 J·g−1。此外,即使在高达 147.4 ℃ 的温度下,GPCM 也能表现出极佳的稳定性,质量损失极小,超过了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GPCM 的性能可通过修改 GMNF 轻松调整,以满足不同的热管理要求。这些发现凸显了 GPCM 在工业生产和电子设备实际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