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江西师范大学Xiao-Liang Zhang课题组–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插层氧化石墨烯膜高效处理有机废水
通过将一维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插入二维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中,可以轻松制备出具有精细分级纳米结构的GO/CNTs复合膜,用于高效的有机废水处理。与原始GO膜相比,它的水渗透通量提高了近10倍,同时保持了高截留率。此外,静电相互作用和尺寸排阻效应协同作用,导致GO/CNTs膜对不同带正/负电荷的染料和中性有机分子的有效分离性能。这种GO/CNTs膜还表现出良好的耐酸性化学稳定性和高效的分离性能。
-
物理储氢技术进展
在本综述中,我们重点关注活性炭(AC)、碳纳米管(CNT)、石墨纳米纤维(GNF)和石墨烯等材料在氢储存方面的应用,如表4所示。使用AC、CNT、GNF和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进行氢储存的机制的例子分别如图6-9所示(表5)。
-
Cement Concrete Comp. :掺入高比表面积GO/纳米In(OH)3复合材料增强水泥浆体力学性能和水化作用
本文制备了比表面积、分散性和粘结力更高的纳米In(OH)3改性氧化石墨烯(GO)(IGO),并将其引入水泥浆体中,以提高GO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性并提高其与水泥基体粘结能力。
-
新技术让科学家创造无电阻电子通道
为了准备手性界面态,该团队制造了一种称为扭曲单层-双层石墨烯的装置,由两个原子薄层石墨烯相互精确旋转而成的堆叠体,形成莫尔超晶格,该超晶格表现出QAH效应。
-
曲阜师范大学颜廷江、李文娟CEJ:在In2S3In2O3 rGO异质结中构建多通道电子传递以促进光催化CO2转化为C2+碳氢化合
异质结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协同作用,具有多种电子传递通道,加速了载流子的分离/转移,提高了电子的应用效率,利用了更多的电子积累在复合材料表面。最终,有足够的电子参与CO2还原为CO、CH4和C2+碳氢化合物。
-
Nature Electronics | 三维凸起接触下的二维晶体管!
结合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采用范德华剥离技术制备具有三维凸起接触的单层2D晶体管。这一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在多层2D通道的顶部堆叠平坦金属层,然后在剥离金属时逐层剥离2D层,从而实现对底部2D通道的原子层精度的受控剥离。
-
前沿院新型石墨烯电双层晶体管工作发表于Adv. Funct. Mater.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团队刘衍朋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一种高品质石墨烯/磷烯双栅极晶体管(electric double-layer transistor),详细研究了石墨烯电双层晶体管的输运特性,对比微观能谱,构造了电双层晶体管的场效应模型,并观察到了电荷转移量子霍尔效应,不仅为晶体管设计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介电材料选择打开了新视野。
-
天津大学孙哲JACS:基于单线态双自由基的独特关环反应用于构建纳米石墨烯分子
本工作表明开壳的有机共轭体系作为反应前体可以提供独特的反应活性,从而实现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复杂共轭体系的合成,从而为功能有机电子材料、手性发光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Youming Luo等–界面产物对石墨烯铝复合材料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通过调节烧结温度,在铝和石墨烯之间生成了不同的界面产物,并研究了它们对石墨烯/铝复合材料力学和电学特性的影响。
-
Nano Res.[碳]│北京大学刘忠范团队:通过形貌控制石墨烯功能层实现芯片热管理中传导与辐射的共同增强
OVG沉积在芯片与散热器的接触界面上,作为热传导增强层,促进热量从芯片快速传递到散热片。BVG则沉积在散热器的翅片表面,作为热辐射增强层,促进热量从散热器快速辐射到周围空气中。
-
清华大学任天令/田禾等综述:基于二维材料的器件及芯片技术发展路线
首先详细介绍了材料合成技术和包括器件结构、介电和接触工程以及材料转移在内的晶体管制造工艺。然后讨论了典型芯片领域的二维晶体管应用现状,包括数字和模拟电路、异构集成芯片和传感电路。此外,还介绍了基于特定机制器件的几种有前景的新兴应用方向(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芯片)。最后,分析了二维材料在实现电路级或系统级应用时遇到的挑战,并进一步推测和展望了潜在的发展路线。
-
电子科技大学王志明教授、童鑫研究员:胶体量子点/二维材料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应用
QDs/2D材料结合形成异质结已成为克服单个材料局限性和提高整体性能的有效策略。通过将QDs与2D材料相结合,可以获得以下几个优势:第一,QDs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光,弥补2D材料吸收光的不足。第二,异质结中的2D材料可以提供界面和通道,从本质上促进电荷传输,解决量子点的低迁移率问题。第三,QDs的可调谐吸收波长特性可以弥补某些2D材料的有限响应带,实现宽带探测。
-
研究人员创造了新的基于石墨烯的设备,以推进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未来细胞治疗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有趣的方面在于氧化石墨烯的多功能性,”ICMM-CSIC的研究员,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Conchi Serrano解释说。“这项工作使我们能够证明这种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修饰能够对髓系抑制细胞产生特定和相反的生物学效应,维持其细胞活力或诱导其死亡,”她指出。
-
北航郝壮/哈工大潘昀路、李斐然/沈航马爽合作《AFM》:面向汗液自富集-自过滤-在线分析的柔性穿戴式石墨烯传感贴片
该SIGN贴片采用电解质栅极-石墨烯晶体管作为信号转换平台,与现有的生物标志物电化学检测方法相比,石墨烯晶体管具有反应快、灵敏度高、生化功能化简单等优点。由于完全集成和小型化的平面电解质栅极结构,可以在衬底上轻松实现晶体管阵列的高效可扩展制造。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闪光焦耳加热石墨烯新技术!
该技术利用高功率直流脉冲通过导电材料进行快速而强烈的电阻加热,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修复LIG的拓扑缺陷。通过对LIG图案进行短时高温处理,称为F-LIG,研究人员成功地改善了其结晶度和电导率,并实现了对缺陷结构的修复。这一技术的出现为LIG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高性能电子器件和抗菌表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