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Nature|一文详解晶体管的未来

    团队全面评估了现有和未来的CMOS技术,并讨论基于为FET缩放建立的分层框架设计亚10 nm栅极长度场效应管的挑战和机遇,评估的重点是根据从之前的缩放工作中获得的知识和晶体管与未来逻辑集成电路产品相关所需的研究工作确定最有前途的亚10 nm栅极长度MOSFET。此外,文章详细介绍了对超越MOSFET的未来晶体管和潜在创新机会的愿景。

    2024年4月21日 科研进展
    30000
  • POSTECH 与 IBS 的合作成功观测到了导电二维聚合物中的超快电子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具有融合芳香族骨架的导电聚合物,模仿石墨烯的化学结构,以期获得优异的性能。然而,由于生长中间体之间存在层间堆叠,阻碍了聚合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合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题。

    2024年4月20日
    25500
  • 【科研进展】利用真空光学微腔调控转角石墨烯能带

    尽管TBG中奇异超导性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普遍认为平带效应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TBG在魔角处并非稳定构型,实验上常常难以精确制备出魔角石墨烯。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手性微腔中的量子涨落来调控TBG的能带,使得TBG即便在魔角之外也能形成平带。

    2024年4月19日
    29500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扬州大学:零维石墨烯量子点助力高效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

    通过利用石墨烯量子点(GQDs)作为碳载体的前体,并在其中自组装出具有腔的纳米结构,科学家们成功地将异原子(例如氮和氧)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络合物,从而实现了对异原子排列的精确控制。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们成功地制备出具有优异电催化性能的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为电化学和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4年4月19日 科研进展
    37300
  • (纯计算)湖南大学秦光照团队Phys. Rev. B: Janus石墨烯: 一种非化学Janus构型的二维半拉胀碳同素异形体

    碳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具有极强的键合能力和丰富的键合形式,如线性炔烃(sp)、平面烯烃(sp2)和四面体烷烃(sp3)键。石墨烯的优异性能,如超导和量子霍尔效应,促使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兴趣从三维碳晶体扩展到二维碳晶体。这些有前景的碳构型合成和发现鼓励了具有特定技术兴趣的多功能碳单层的设计和筛选。

    2024年4月19日
    29500
  • 武汉理工大学《Acc Mater Res》:综述!石墨烯薄膜用于射频和微波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石墨烯组装薄膜是一类前景广阔的碳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机械稳定性、化学惰性和低密度,非常适合用于射频和微波电子应用。基于石墨烯组装薄膜的射频和微波电子器件具有与金属材料相当的电气性能,同时还具有重量轻、柔韧性好、耐腐蚀、散热效率高和抗疲劳性强等优点。这些突出特性使电子设备能够适应高集成度的智能环境。因此,石墨烯组装薄膜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射频和微波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金属替代。

    2024年4月19日
    33500
  • 【NCM综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王聪伟/郭全贵/王俊英:石墨烯基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在无金属石墨烯基电催化剂部分,详细介绍了石墨烯量子点电催化剂、以及经掺杂处理的石墨烯电催化剂;而在负载金属石墨烯基电催化剂部分,则分别介绍了负载单原子、金属、合金、氧化物、硫化物,以及其他类型化合物的石墨烯基电催化剂。

    2024年4月19日
    32000
  • 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单像素可重构石墨烯超表面支持的超宽带太赫兹指纹增强传感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工作将有助于开发具有便捷性、超宽带、低进样量、高分辨率等特征的痕量分子指纹增强传感平台,并且在空间光调制器、光通信网络及高速太赫兹成像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024年4月18日
    31600
  • 复旦大学《Nat Commun》:连续低碳生产闪石墨烯

    本研究开发的集成自动化系统和热解-FJH技术,实现了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连续生产,并显著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通过优化生产过程,使用中等温度的生物质炭作为原料,避免了碳黑的添加,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所生产的闪蒸石墨烯具有高纯度和良好的应用性能,如优异的分散性、催化性能和太阳能吸收性能。这些成果不仅为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减少碳排放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年4月18日 科研进展
    34900
  • 逐原子:二维材料结构转变成像

    没有足够小、足够快的相机来捕捉原子动态。那么,研究小组是如何将这种逐原子运动可视化的呢?解决方案非常独特。他们首先将扭曲的双分子层封装在石墨烯中,在其周围建造一个小反应室,以便在加热时以原子分辨率观察双分子层。石墨烯的封装有助于将双分子层的原子固定在原位,这样就能观察到任何结构转变,而不是晶格被 TEM 的高能电子破坏。

    2024年4月18日
    28400
  • 水系镍离子电池研究获进展

    科研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出一种“铁离子预嵌入的双层五氧化二钒”,用作水系镍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通过扩大层间距,为镍离子提供了快速扩散通道;同时,预嵌入的铁离子作为层间支柱,显著增强了五氧化二钒的层状结构稳定性;而与石墨烯的进一步复合,则有效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

    科研进展 2024年4月17日
    28600
  • 科普分析 | 探秘低维材料:小尺寸大作用!

    在低维材料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从原子级到宏观级别,探索尺寸和维度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建立材料的结构与其物理性能之间的关联,科学家们可以设计、生长和加工新型低维材料和结构,开发出高效的新型器件。

    2024年4月16日 科研进展
    30200
  • EES:石墨烯阵列诱导锌金属负极沉积

    作者通过剪切流诱导法得到米级的Cu@G复合集流体,并实现Zn(002)晶面在集流体上的优先沉积。多种实验表征和模拟证明,揭示了Cu@G诱导Zn(002)晶面的优先沉积的原理。匹配Cu@G的不同器件(锌离子混合电容器、锌离子电池和Zn-MnO2电池)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本工作对提高负极中Zn利用率和无锌负极储能器件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4年4月16日 科研进展
    30900
  • KwaZulu-Natal大学Preez博士: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本文综述总结了GBMs的理化特性,并在分子机制和生物体水平上分别探讨了GBMs可能产生的影响。虽然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损伤已被认为是GBMs的主要细胞毒性机制,但本文同时也强调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免疫毒性,以及在环境中与其他环境污染物产生的联合毒性作用。本文提供了关于GBMs生物毒性的概览,并重点关注了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

    2024年4月16日
    27900
  • 浙大科创中心开发出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

    在团队研发的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中,器件功能从硅的光吸收开始,将光能转化为光电压,光电压使铁电氧化铝铪层极化,智能石墨烯通道感知这些变化并将信号传输到输出端,连续微弱的光信号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图案,该图案可以识别物体、数字、图像或人脸。

    科研进展 2024年4月16日
    312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