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郑卫东副研究员:二维材料本征和非本征界面传热

    二维材料电子器件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定的缺陷(如空位缺陷),二维材料中缺陷的引入使得2D/3D本征界面特性转变为非本征界面热输运,这可能显著改变二维材料界面传热。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二维材料非本征热输运特性和机理显得同样重要。

    2024年5月11日 科研进展
    24900
  • 二维材料,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本研究旨在比较硅基MOSFET和基于二维材料的MOSFET技术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如何解决二维材料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应用难题。通过从通道工程、接触工程和介质工程三个角度对器件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团队致力于找到适用于二维材料的性能优化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可以克服硅基器件在超过亚10纳米尺度时面临的限制,还为二维材料在未来先进技术节点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2024年5月10日 科研进展
    27800
  • 石墨烯 | 石墨烯量子霍尔效应和Berry相的实验观察

    来自Columbia University (现已就职Harvard University)的Philip Kim教授报告了高迁移率单层石墨烯中磁输运的实验研究。利用电场效应调整化学势,作者观察到石墨烯中电子和空穴载流子都存在不寻常的半整数量子Hall效应。磁振荡证实了Berry相位与这些实验的相关性。除了它们纯粹的科学兴趣之外,这些不寻常的量子输运现象可能会导致碳基电子和磁电子器件的新应用。

    2024年5月10日
    30000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专利技术说明:用于纳米级电子器件的非破坏性石墨烯掺杂物

    新加坡国立大学发明了一种有效掺杂石墨烯的新方法,用于晶圆级生产基于石墨烯的电子器件。它描述了石墨烯的有效表面转移空穴掺杂,具体例子是使用热蒸发的MoO3薄膜对SiC晶圆上的外延石墨烯(EG)进行表面转移空穴掺杂,这是一种化学和空气稳定的掺杂剂。通过在上面沉积MoO3薄膜,已经成功证明了在4H-SiC(0001)上热生长的EG的有效表面转移p型掺杂。

    2024年5月10日
    22500
  • “墨园学堂”第三十八讲开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胡晓凯教授应邀作报告

    报告中,胡晓凯教授以《热电半导体和异质界面电阻率测试新方法》为主题,介绍了热电子学、热电工原理、半导体热电材料的性能,由此引入数学公式推导圆片样品电阻率公式,再围绕柱状和圆片样品的实验比较、电阻率测试的有限元模拟仿真与误差分析展开深入讨论。

    2024年5月10日
    28200
  • 基于废弃革屑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表明以废弃革屑为原料制备石墨烯量子点是可行的,且制备的石墨烯量子点对六价铬具有光催化还原的作用。本项目同时实现了废弃革屑的资源化利用和对Cr(VI)的还原。这对于解决温州制革制鞋企业废弃革屑、边角废料的污染问题以及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期和推广价值。

    科研进展 2024年5月10日
    23700
  • 超越二进制:怀俄明大学研究人员用二维磁性器件实现类脑概率计算机

    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被称为磁隧道结的装置,它使用三碘化铬–一种只有几个原子厚的二维绝缘磁体–夹在两层石墨烯之间。通过向夹层发送微小的电流(称为隧道电流),磁铁的磁畴(大小约为100纳米)方向就能在单个三碘化铬层中得到控制。

    2024年5月10日
    26800
  • Science Advances | 诺奖得主:二维材料制备和最新应用视角!

    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构建亚纳米异质通道膜来探索复杂纳米通道中的流体传输机制。为此,科学家们合成了由还原MXene(Ti3C2)和石墨烯交替堆叠而成的异质通道膜,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流体传输速率的实验测量。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开发了一个新的亚连续流模型,通过建立表面-流体相互作用的直接关系,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溶剂在亚纳米裂缝孔膜中的传输。这一研究工作为设计先进膜材料并解决工业分离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2024年5月10日 科研进展
    42400
  • “未来感科技:石墨烯与碳纤维通用应力传感器的研发探索”

    综上所述,利用石墨烯中G峰位移和单轴应变劈裂的知识来解释各种CF类型的力学响应。对于偏振测量,精确测定G峰位移和应力分裂是评估石墨烯单元(或堆叠)相对于纤维(应变)轴的平均方向,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相对于光学蒙皮模量的平均方向的途径。通过比较石墨烯和碳纤维的结果,建立了石墨材料G峰位移与应力或应变的通用关系图。换言之,声子变形(原子尺度)以相同的方式标度到施加应力(宏观尺度)范围内具有不同模量但相关形貌的CFs。

    2024年5月10日 科研进展
    25000
  • 【Nature communications】探索新途径:化学石墨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研究与应用

    本研究考察了一种新的一锅化学还原法,即通过溶液相使用HI–AcOH和通过气相使用预先规划的G-O。由于RG-O在粉末、纸张和薄膜中的高脱氧度和高石墨化度,在没有氮掺杂的情况下,RG-O的电导率显著增加。此外,该方法的简单性证明了通过溶液和气相以及在塑料衬底上具有高导电性的低温处理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这种新的方法可用于各种VRG-O纸和薄膜的制备和加工,特别是在低温工艺中,在柔性衬底上开发新的RG-O。

    2024年5月9日
    24900
  • 纳米制造与计量 | 薄膜厚度对氧化石墨烯纳米加工的影响研究

    近期,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超精密表面制造团队钱林茂教授和陈磊教授等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薄膜厚度对探针式纳米结构加工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GO薄膜厚度增加,其平面与台阶边缘去除呈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即平面去除的临界载荷呈现出单调下降,而台阶边缘呈现出相反的逐渐增加趋势。与单层平面相比,单层GO台阶边缘处的去除临界载荷下降了25倍;但当层数增加到4层数时,差距减小到约3倍。因此,源于台阶边缘的GO纳米图案制造可以在1 nN的超低载荷下实现,并且通过热还原恢复其高度功能化的共轭结构。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通过热还原实现了超低机械应力作用下类石墨烯纳米结构的制造新方法。

    2024年5月9日 科研进展
    22900
  • 英国华威大学Phys. Rev. Lett.: Cu(111)上生长石墨烯的结构

    在此研究中,作者报道了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新的前驱体在超高真空中在Cu(111)单晶上生长石墨烯的XSW测量。基于最先进的长程多体色散DFT计算来预测结构,同时考虑了实验莫尔超结构。HSE06+MBD-NL XC泛函的DFT预测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计算准确预测了石墨烯覆盖层内碳原子的垂直高度,并表明包括多个莫尔超结构以准确模拟XSW测量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结果将为XC泛函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并可应用于其他衬底上的石墨烯。

    2024年5月9日
    26100
  • 【研究进展】Carbon:从分散到网络—石墨烯增强钛基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分布

    分散在TMCs中的石墨烯纳米片(GNPs)可以细化基体晶粒,同时保持魏氏显微组织,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随着GNPs的增加,位错的严重积累和过度产生的TiC往往导致TMCs的延展性恶化。关于石墨烯对TMC延展性的影响,目前研究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因此阐明其延展性行为差异迫在眉睫。

    2024年5月9日
    30400
  • 【Adv. Sci.】基于闪蒸石墨烯多孔组装体的仿生柔性电极

    该电极材料由FG和无纺布PPMF复合而成。FG是通过炭黑经过闪蒸焦耳热法 (Flash Joule Heating) 制得的,其独特的涡轮 (Turbostratic) 结构使其不易发生A-B堆积,因此可以组装成具有丰富纳米孔道的聚集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透气性。无纺布(PPMF)作为柔性装甲对FG组装体起到保护作用,使得该复合电极不仅具有可经受1000次重复弯曲及10000次反复接触摩擦的特性,同时可以抵抗胶带黏附,并且在水环境中的长期剪切作用力下几乎无电阻变化。

    2024年5月8日 科研进展
    25100
  • Adv. Funct. Mater. 闪电般编织:基于焦耳加热的石墨烯纤维单元自我组装

    这项研究利用焦耳加热的优势,设计了一种连续合成石墨烯纤维的动态系统。短时间高温处理有利于获得优异结构,同时电流诱导的整齐排,能提升性能。理论分析给出了合成机理,为后续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整体来说,该研究利用焦耳加热技术有效地合成了高性能石墨烯纤维。

    2024年5月8日 科研进展
    253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