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安徽大学《Small》:2D MXene和石墨烯层状结构层压,用于高性能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这项研究的结果从根本上揭示了作为固体电解质的 GO 以及假电容性 MXene 的结构特性和电化学性质,并为设计全固态柔性电子器件(如使用 MXene-GO 组合的湿敏探测器或柔性储能器件)提供了指导。
-
IF 17.1!二维材料的清洁转移:全面综述
本综述全面总结了当前 2D 材料的清洁转移方法,特别侧重于理解支撑层和 2D 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审查涵盖各个方面,包括清洁转移方法、转移后清洁技术和清洁度评估。此外,它还分析和比较了这些清洁转移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最后,回顾强调了与当前清洁转移方法相关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
浙江大学Zhen Xu和Chao Gao等–氧化石墨烯表面氧化官能团的选择性分布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理论计算,探索氧化石墨烯上羟基和环氧基的热力学分布。影响氧化石墨烯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有三个:电子分布、位阻和氢键增强,导致羟基和环氧基在氧化石墨烯的两侧紧密分布。因此,我们提出氧化官能团在氧化石墨烯上的选择性近端分布,并认为岛状氧化区更有利于在氧化石墨烯的实际结构上形成。这种选择性的近似前台阶分布模式有助于解释氧化石墨烯表面的起源和演化,并有助于理解二维单层结构的微观表面化学。
-
上海大学Xu Gang和Ma Hongjuan课题组–揭示层间距在功能化石墨烯膜放射性离子筛分中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阐明功能化石墨烯膜的层间间距如何影响放射性离子的分离。利用聚偕胺肟(PAO)修饰氧化石墨烯,控制了石墨烯膜的层间距。
-
新型高灵敏度唾液皮质醇传感器问世–无需进行侵入性血液化验
新型传感器由 iGii(前身为 Integrated Graphene)公司制造的 Gii-Sens 电极支撑。这种独特的多孔三维碳纳米结构具有高表面积和高导电性的碳基电极平台。与金等其他常用传感器材料相比,它的灵敏度更高,可持续性更强。这种超灵敏生物传感器的制作过程包括通过非共价固定将抗皮质醇单克隆抗体(mAb-cort)附着到 PBASE-NHS/GF 电极上。这种方法既能保持生物受体石墨烯的结构完整性和导电性,又能促进高效、可控的抗体固定,从而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
-
江苏大学《CEJ》:在掺硼石墨烯气凝胶上构建电子互动CoMoO4@CoP核壳结构,用于高柔性超级电容器
与传统的石墨烯电极材料相比,BGA 不仅能激活硼相邻碳原子产生假电容,还能加速电解质离子的纵向转移。由于 CoMoO4 和 CoP 异质界面之间的电子耦合效应和界面协同效应,CoMoO4@CoP/BGA 表现出理想的比电容(1 A/g 时为 3056.3F/g)和优异的长期循环性能(10,000 次循环后仍保持初始电容的 88.4%)。BGA 阴极也表现出更强的性能,1 A/g 时的比电容为 431.7F/g,远高于文献报道的碳材料。最后,在 10 A/g 的高电流密度下,CoMoO4@CoP/BGA/BGA HCS 器件表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10,000 次工作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为 95.6%)。此外,在功率密度为 800.0 W kg-1 时,该 HCS 器件显示出 50.2 Wh kg-1 的高能量密度。
-
戴黎明院士,最新AM!
这篇综述及时概述了C-MFECs开发的最新进展,涉及材料合成、理论进展、潜在应用、挑战和未来方向。
-
刘忠范院士团队:石墨烯新应用,又一首次!
本工作首次报道了通过二元前驱体协同CVD策略在GFF基底上可控生长石墨烯。利用分解效率高的乙炔作为活性炭原料实现石墨烯的快速生长,含氧丙酮则可提高石墨烯层的均匀性和晶体质量。二元前驱体的协同作用实现了石墨烯生长速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石墨烯的缺陷密度。设计了二元前驱体分叉引入-合流预混(BI-CP)系统,包括利用高精度注射泵控制液态丙酮的输送、二元前驱体与载气的预混合和汽化、气相传输管线的加热措施和监测单元,实现了前驱体的稳定可控引入。设计的BP-CP CVD系统可实现批次间和批次内GGFF的稳定制备,在热管理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
利用电子-空穴晶体为计算技术开辟新天地
STM 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它利用量子隧道技术在原子水平上创建真实空间图像。然而,它只能研究导电材料,而不能研究绝缘体。利用一种创新的装置,将石墨烯与α-RuCl3(莫特绝缘体)结合起来,就能解决这一限制。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最薄导电薄膜,它允许电子穿过,并揭示其下莫特绝缘体的电子结构。此外,石墨烯还是一种可调节的电子源,可以对 α-RuCl3 进行非侵入式和可调节的掺杂。
-
探索炭材料的奥秘|我组师生赴深圳参加2024世界碳材料大会
未来,709组将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硬炭、硅炭、多孔炭和石墨烯等碳基储能材料的基础共性技术问题,瞄准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可信赖的炭材料解决方案,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提供有力支撑。
-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山东大学JEC:理论设计石墨烯/电子化合物异质结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提升硫还原反应催化活性
该工作构建了石墨烯/电子化合物异质结作为单原子催化剂的载体,用于调节单原子的SRR催化活性。电子化合物表面的电子云转移至石墨烯,然后传递到金属单原子,影响金属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和与锂硫分子的结合强度。通过计算吸附能、吉布斯自由能、过电势和Li2S分解势垒,进一步揭示了电子化合物对单原子催化锂硫反应的促进作用。同时构建相应的描述符用以阐明高催化活性的来源。这一研究为锂硫电池电催化剂的理论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上海电力大学《Adv Sic》:用两性石墨烯原位封装 SnS2/MoS2 异质结,实现高能量和超稳定锂离子阳极
研究通过在两亲空心双石墨烯片(DGS)中原位封装 SnS2/MoS2 纳米粒子,制备了一种异质结构双金属 TMS 阳极。分层多孔 DGS 由内部亲水石墨烯和外部疏水石墨烯组成,可加速电子/离子迁移,并在膨胀和/或收缩过程中牢固保持合金微粒的完整性。
-
化学学院王欢课题组展望单分子液相电镜解析生物分子动态前景
近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欢课题组受邀以“Imaging Biomacromolecules in Action with Liquid-phase Electron Microscopy”为题以“Forum”形式在Trends in Chemistry上对使用单分子液相电镜技术对溶液态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中间态解析和深度学习图片分析方法以及分子动态三维重构等进行了展望。
-
浙大/香港中文合作石墨烯新应用,Nature Materials!
本文实现了一种光驱动的水凝胶发射器,它利用嵌入石墨烯悬浮液的光热响应触发的快速液体汽化。这种汽化导致周围水凝胶网络内可观的弹性能量存储,随后在0.3毫秒内迅速释放弹性能量。这些软性水凝胶机器人实现了高速可控发射,并具有可预测的轨迹。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ACS Nano》:硫功能化碳纳米管与镶嵌纳米石墨烯,用于3D打印微型超级电容器和灵活的自供电传感系统
这项工作不仅为开发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方法,而且为创建先进的可穿戴/柔性微电子系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