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无需高温退火,高性能宏观石墨烯纤维,破纪录!
本研究通过在石墨烯边缘引入共价芳香酰胺桥接,成功提升了石墨烯基纤维的机械强度和电导率。实验结果显示,得到的石墨烯纤维具有高达3.54 ± 0.25 GPa的拉伸强度和340 ± 32 GPa的杨氏模量,以及高达1.5 × 105 S m-1的电导率,这些性能均优于以往报道的类似条件下制备的石墨烯纤维。
-
用于石墨烯薄膜的创新型卷对卷等离子工艺
利用新开发的 PECVD 工艺,Fraunhofer FEP 的研究人员已经能够以每分钟一米的速度在宽度为 280 毫米的金属带上合成石墨烯薄膜。因此,该工艺可实现较高的生产量,并为透视生产工艺节省成本。此外,该技术还能扩展可使用的基底材料,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
研究进展:石墨烯-多孔材料 | Nature Energy
这导致CO2与孔的高度竞争,但定量可逆的结合。从含有20vol%CO2物流中,获得了CO2/N2分离因子(平均为53)和CO2渗透率(平均为10,420)有吸引力的组合。稀释(~1vol%)CO2流的分离系数超过1,000,使膜材料有望从不同的点排放源中捕获碳。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刘忠范院士学术讲座:石墨烯新材料—从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产品之路
报告题目:石墨烯新材料—从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产品之路 报 告 人:刘忠范 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报告时间:2024年6月14日(星期五)下午15:00 报告地点: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园1号楼N308报告厅 主办单位:材…
-
香港中文大学高兆理AMI:基于持久性碳烯修饰金电极的微石墨烯霍尔传感器:最小化接触电阻和闪烁噪声以提高生物磁检测灵敏度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通过持久性碳烯修饰金电极的可扩展μGHS,显著降低了接触电阻和闪烁噪声,实现了更低的磁场LOD。这一成果为无需标记的磁生物标志物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是在早期诊断铁过载相关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研究还展示了通过集成微线圈和微流体通道,μGHS能够实现对SNPs的实时检测,进一步证明了其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为开发低噪声、可扩展的微型霍尔探测器铺平了道路,为医学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
北理工郭晓岗Small:激光诱导石墨烯一岗双职,驱动感知两手抓
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郭晓岗副教授团队,使用激光诱导石墨烯(LIG)作为电热驱动材料和压阻功能材料,基于肌肉组织功能仿生设计,开发了具有本体感受功能人工软体驱动器。LIG作为核心功能材料身兼双职,在为驱动器提供驱动力的同时,变形导致的电阻变化可用于反馈构形的实时状态。
-
中山大学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激光诱导多孔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用于高效界面太阳能蒸汽生成
本文开发了一种通过LIG方法制造的高效界面蒸发器。PI薄膜经过CuCl₂溶液不同浓度的表面涂层处理后,接受连续波CO₂激光处理,直接在柔性PI基底上合成了石墨烯/CuO复合层。涂有200 g L⁻¹ CuCl₂溶液的LIG/CuO-200在1个太阳光照射下表现出最高的蒸发性能,蒸发速率为2.54 kg m⁻² h⁻¹,效率为91.1%。制备过程包括旋涂和激光直接书写,简便低成本。
-
二维材料产业化战略路线图
为了达到二维材料的工业标准,这篇评论文章强调了专业技术和工艺的必要性。文章强调了材料生长、表征和电路设计的重要性,为未来十年产学合作引领二维材料研究铺平了道路。
-
广西师范大学《ACS ANM》:瞬时加热和电热性能的高温电加热石墨烯复合材料
PI 电热膜的最高温度可达 310 ℃,加热速率高达 450 ℃-min-1,电热辐射转换效率高达 44%,电热转换效率为 0.27 W-℃-1。相应的稳态温度分别是等效的单独 rGO 和单独 GP 的 5.1 倍和 12.7 倍。此外,在典型水流量为 380 mL-min-1 和功率为 2000 W 的条件下,最终的铝电加热管可在 6 秒内将流动的水加热到 100 °C。770 次循环加热和冷却验证了其出色的抗热震性和可重复性。这种电加热复合材料具有卓越的电热性能、瞬间加热功能、长期稳定性和高安全性,在电加热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
Small Methods:实验室用煤生产公斤级石墨烯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创新的闪蒸焦耳加热(Flash Joule Heating, FJH)技术,实现了从煤炭到石墨烯的高效转化。FJH技术通过在毫秒至秒级的时间内,利用电脉冲快速加热碳材料,从而合成涡轮层状的闪蒸石墨烯(Flash Graphene, FG)。与传统的石墨烯制备方法相比,FJH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规模化生产等显著优势。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实验室规模的自动化FJH系统,能够在1.5小时内合成1.1公斤的涡轮层状FG,这一突破性进展为石墨烯的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
-
清华/浙大合作,石墨烯,Nature Energy!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对比度、热传输/隔离可切换且微型化的热调节器,通过在连接的石墨烯层之间嵌入具有优化比例的热膨胀微球,以获得高达10以上的切换比。该热调节器可以在30秒内从室温的热导状态(1.33 W m-1K-1)切换到大约100℃时的热绝缘状态(0.1 W m-1K-1)。
-
一种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筋撑石墨烯泡沫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筋撑石墨烯,可以直接用作锂硫电池的硫宿主。筋撑膜结构不仅提高了导电性,而且提供了大的反应界面,提高了硫的利用率。互联的石墨烯网络促进了电子传输。缺陷增强了碳与硫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反应动力学,抑制了穿梭效应。因此,S/SG-1400复合正极在4 C时可提供857 mAh g−1的高倍率容量,在2 C下循环500次后仍保持66%的容量。这项工作考虑到无粘结剂电极结构和低成本材料,S/SG正极被认为有利于Li-S电池。
-
Carbon: 闪蒸焦耳加热法制备抗氧化石墨烯包覆铜颗粒
本研究采用闪速焦耳加热(FJH)技术,以基础铜碳酸盐和葡萄糖为原料,制备了具有良好导电性和抗氧化性的石墨烯包覆铜颗粒(Cu/Gr@Gr)。与传统方法相比,FJH技术无需昂贵的后处理,且所得材料导电性较以往报道的石墨烯包覆铜颗粒有显著提高。
-
Small: 废物再生石墨烯——FJH技术开启废物价值重塑
本研究利用FJH技术将经过预处理的MSW转化为石墨烯。研究团队首先对MSW进行了预处理,包括干燥和热解,以降低水分和毒性。随后,将预处理后的MSW与废弃木材(WWT)混合,利用WWT的导电性降低整体材料的电阻,使其适合进行FJH处理。通过施加高电压电脉冲,MSW中的碳键迅速断裂并重新形成sp2杂化的石墨烯晶格。
-
厦门大学张峰AOM:用于光电逻辑门的高性能SiC/石墨烯紫外可见双波段光电探测器
目前SiC/石墨烯异质结探测器存在响应度及探测率较低、响应速度较慢的情况。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峰教授课题组通过在器件中引入光栅结构及非对称电极,降低器件暗电流,提升了器件的响应度、探测率及响应速度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