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Constr. Build. Mater. :氧化石墨烯性质、减水剂类型和分散技术对掺氧化石墨烯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合适的分散方法可提升GO对混凝土的增强作用。常用的GO分散方法有分散方法有机械搅拌、高速混合和超声处理等。通过综合比较找到最适宜的分散工艺,能够解决分散技术对掺GO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以扭曲方式堆叠三层石墨烯可加速电化学反应
根据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最近一项研究中的电化学活动模型,与双层石墨烯相比,添加额外一层石墨烯制成扭曲三层石墨烯能产生更快的电子转移。
-
采用石墨烯和液晶设计的新型软机器人抓手
在研究中,Van Hazendonk 和她的同事们选择使用一种不同类型的可变形材料–液晶–以及石墨烯来制造一种软抓取装置或 “手”,这种装置或 “手 “有四个可控制和可变形的 “手指”。
-
无需组装 创新的 3D 打印方法简化了多材料制造过程
它首先用普通的 3D 打印丝(如聚碳酸酯,一种透明的热塑性塑料)制作基本结构。然后,改用激光将某些部分转化为一种名为激光诱导石墨烯的特殊材料,并将其准确地放置在需要的地方。最后,再添加更多材料,以增强最终产品的功能。
-
【珞珈讲坛】刘忠范院士分享超级蒙烯材料研究之路
在报告中,刘忠范讲述了自己从起步石墨烯研究到进军产业并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的历程,详细介绍了其首创的“超级蒙烯材料”,包括制备挑战、应用、发展前景等方面。他表示,对石墨烯的热爱及正确的战略导向,助力团队打通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未来将继续烯海泛舟。他还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心得,“科技不是尘封在实验室,而是要运用于实处造福人类。”
-
NSR | 邹猛教授等在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首次发现月球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
在该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采用电镜—拉曼联用技术,在月壤样品含碳量相对较高的位置采集了拉曼光谱,确认了月壤样品中石墨碳的结晶质量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月壤样品中存在碳的区域含有铁化合物,这与石墨烯的形成密切相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成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冷冻条件下球差电镜的高角环形暗场像和高分辨像、能谱和电子能量损失谱、飞行二次质谱等多种表征技术的综合运用及测试结果的多方面严谨比对分析,探究并证实了月壤样品中检测到的石墨碳是少层石墨烯(2—7层),并提出少层石墨烯和石墨碳的形成可能源于太阳风和月球早期的火山喷发共同诱导的矿物催化进程。
-
缺陷诱导双层石墨烯-铜原子杂化体及其对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空位缺陷对双层石墨烯(Bilayer Graphene,BLG)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石墨烯层间结合对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界面拉伸力学性能和滑移机理的影响。
-
武汉理工何大平/王哲CRPS:用于超高效散热的垂直石墨烯TIMs可变形表面设计 | Cell Press论文速递
武汉理工大学何大平教授课题组通过银浆热收缩策略开发了一种表面可变形的垂直石墨烯热界面材料,具有超高纵向热导率(738.6 W m−1 K−1)的同时实现了低的接触热阻(29.2 K mm2 W−1),在电子器件高效散热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
学生们齐聚 2024 年 CDT 夏季会议
活动日程安排紧凑,包括学生座谈会、特邀发言人、海报展示、研讨会以及与我们的一些校友进行的问答小组讨论。社交活动包括酒吧问答、棋盘游戏比赛和烧烤之夜。
-
【科研进展】基于激光闪射法的石墨质膜导热性质的可靠测量
针对使用激光闪射仪测量石墨质膜导热性能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因素,根据激光闪射法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要求及样品厚度适用范围,讨论了测试过程中表面预处理条件、仪器参数设置及数据分析与后处理等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探索实现导热性能准确评估的测试方案,以期实现碳基薄膜材料导热性能的准确评估与一致性认识。此外,还对石墨烯厚膜和常见各向同性材料的激光闪射仪准确导热测量进行探究,以满足多元化的热测量要求。
-
学术讲座(2024年6月20日15:00):范德华异质结的精准物态调控与器件应用研究
我们首先精准构筑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并观测到广义同位旋维格纳晶格态,并且通过调控垂直电场实现该电子晶体的量子融化过程,首次观测到量子双步临界行为。
-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Vollebregt团队:高灵敏度、晶圆级的无转移石墨烯MEMS电容麦克风 | MINE推荐
与传统的硅振膜不同,石墨烯能够检测微小声音,可能导致更高的信噪比。这是因为输入到相关集成电路(ASIC)的信号高,且在放大过程中增加的任何噪声由于放大幅度较低而可以进一步减轻。这一优势还允许减小尺寸,使得能够生产更小的MEMS麦克风而不降低性能——开创了紧凑而强大声学设备的新时代。此外,尽管张力和刚度低,但提出的多层石墨烯振膜具有与现有ASIC技术兼容的拉入电压。这表明其未来集成到当前批量生产制造中的积极前景。
-
Chem. Asian J.:闪光烧结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机制与进展
深入探讨了闪光烧结技术在还原氧化石墨烯(GO)薄膜方面的机制和最新进展,该技术通过光热效应实现了快速、清洁、绿色的石墨烯电极生产,为能源存储设备、可穿戴电子、传感器和光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
得益于斯威本研究人员的研究,未来的潜艇可以自我识别裂缝并自我修复
萨利姆博士的研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多功能复合结构。这种材料利用石墨烯这种 “神奇 “的材料进行自我感知,使纤维单层充当传感器,并能实时提供有关复合材料健康状况的连续信息。如果出现裂缝,它还能自我修复。用户可以实时获取信息,而潜艇在修复时可以自行供电。
-
ACS 期刊验证了 HydroGraph 水泥的性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可持续工程与建筑环境学院成功进行测试
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 HydroGraph 原始石墨烯卓越的技术和商业性能,证明了其在水泥中的有效性,其抗压强度在固化初期可提高 70%,28 天后趋于稳定,提高幅度为 15%。测试还显示,全球变暖潜能值(GWP)降低了 10%-15%,全球变暖潜能值是生命周期评估(LCA)中用于评估不同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影响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