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AMR Account|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团队:利用单分子功能芯片揭示分子光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的全部潜力
在这篇述评中,我们展示了在单分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领域的持续研究,特别强调使用石墨烯-分子-石墨烯单分子结作为主要框架的研究。
-
南京大学NC:三层石墨烯中可调谐的偶分母和奇分母分数量子霍尔态
这项研究揭示了在三层石墨烯中丰富的奇分母和偶分母FQHE,并强调了由于自旋、谷和轨道自由度的复杂相互作用,TLG具有非凡的可调性。虽然奇分母态最有可能通过复合费米子理论来描述,但其他候选者,如具有非阿贝尔费波那契任意子的Read-Rezayi态,也是可能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朗道能级本征态的演化及其混合和交叉所带来的后果将是有益的。通过改变外部场,我们可以在多个阿贝尔和非阿贝尔FQHE态以及非FQHE态之间切换,某些过程中可能实现连续的量子相变。由于FQHE态不是基于对称性破缺的朗道范式所描述的,它们的转变很可能不会被标准的朗道-金兹堡-威尔逊理论所捕捉。FQHE态的低能有效理论通常涉及Chern-Simons规范场,因此可能有许多奇异的转变由强耦合量子场理论描述。
-
石墨烯 | 悬浮石墨烯片的结构
这些膜只有一个原子厚,但它们仍然显示出长程结晶有序。然而,他们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的研究也揭示了这些悬浮的石墨烯片并不是完全平坦的:它们表现出内在的微观粗糙化,使得表面法线变化几度,面外变形达到1 nm。原子级薄的单晶膜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观察到的三维波纹可能为二维晶体的稳定性提供了微妙的原因。
-
哈工大《ACS AMI》:柔性石墨烯/AgNWs/PET电极,用于高稳定性透明电极
这种复合电极具有出色的光电特性(T≈88%,R≈6Ω sq-1),表面光滑,这主要归功于乙醇蒸发产生的毛细力,确保了 rGO 在原始基底上分层过程的完整性。毛细力同时促进了rGO和AgNWs的紧密封装以及 AgNWs 结点的焊接,从而提高了电极的机械稳定性(20,000 次弯曲循环和 100 次绑带试验)、热稳定性(约30 °C、约25% 湿度条件下 150 天)和环境适应性(100 天的化学侵蚀)。该电极在柔性电致变色装置中具有出色的柔韧性和循环稳定性(经过 5000 次弯曲循环和 12000 秒的长期循环后,仍能保持 95% 和 98% 的亮度),验证了其实用性。
-
哈尔滨工业大学yingying zong课题组–石墨烯层间滑移对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变形行为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对纯铜(纯Cu)和Gr/Cu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了晶粒之间的相互约束和晶粒内变形行为。轧制后,纯Cu晶粒在晶粒内的取向差异较大,而Gr/Cu复合材料在晶粒内的取向更均匀。这种差异是由于石墨烯片层间滑移机制影响了晶粒的滑移和旋转,从而影响了晶粒内部的晶粒取向展布(GOS)。本研究揭示了石墨烯在Gr/Cu复合材料变形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为理解和优化材料的变形行为提供了关键见解。
-
IF 17.1! 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的环境和健康影响:石墨烯旗舰视角
由欧盟委员会资助的石墨烯旗舰项目(2013-2023)致力于识别石墨烯基材料以及新兴二维材料(包括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六方氮化硼等)可能存在的危害。此外,还探索了所谓的绿色化学方法,以实现安全、可持续生产和使用这一迷人纳米材料家族的目标。
-
超短石墨烯等离子体波包的电学产生、传播控制和检测 为实现太赫兹频率的超高速信号处理做出贡献
成功地以电子方式产生并控制了最短脉冲宽度为 1.2 皮秒的石墨烯等离子体1 波包2 的传播。这一结果表明,太赫兹信号的相位和振幅可以通过石墨烯等离子体进行电子控制。它使太赫兹信号处理方法有别于使用晶体管的传统电路技术,有望为今后实现超高速信号处理做出贡献。
-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Avinash Kothuru:激光打印技术突破:直接制造柔性“石墨烯硅”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
本研究通过激光打印技术成功制造了柔性“石墨烯硅”薄膜,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阳极,展示了其在能量存储应用中的潜力。这种创新方法不仅为先进的LIBs铺平了道路,还为将各种材料转化为高性能电极设立了先例,减少了电池生产的复杂性和成本。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优化和改进这一过程,以实现更复杂、可控的产品,进一步推动这一技术在能源存储和先进电子设备生产中的应用。
-
浙大高超团队:石墨烯纤维热管理领域成果集锦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团队和合作者针对石墨烯和石墨烯纤维材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了长期积累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系列研究成果。
-
陕西师范大学/犹他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Nat. Commun.: 氢键有机框架和石墨烯的大规模二维异质结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自提升效应制备具有大规模均匀性和高度结晶性的二维有机-无机异质结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该方法通常适用于大多数范德华材料。
-
科学家颠覆石墨烯不透性和化学惰性的传统认知,开发高精度气体跨膜输运探测技术,助力解决能源、化工等领域分离共性问题
他利用石墨烯密封石墨单晶微腔的全新器件结构,将气体跨膜传输的测量精度较此前领域内最高水平提高了 8 至 9 个数量级;并以该测量精度为基础,发现氢分子反常穿透石墨烯晶格(而比氢分子尺寸还要小的氦原子无法穿透)的现象。
-
揭示石墨烯的极限强度和韧性
材料科学家都知道,完美是很难实现的。与任何材料一样,石墨烯也可能存在缺陷。这些缺陷会降低断裂阶段的强度。强度的降低与最关键缺陷的大小成正比,而最关键缺陷的大小又与检测样品的大小成正比。因此,较小规模的材料往往强度较高,因为发现缺陷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在较高的尺度上,即使是最坚固的材料也会显得更加脆弱,因为出现缺陷的概率会增加。
-
中北大学李宁胶体界面JCIS:双S-scheme MoS2/ZnIn2S4/石墨烯量子点三元异质结用于高效光催化制氢
该异质结利用了MoS2和GQDs的强可见光吸收能力和长的载流子寿命,通过与ZIS的结合,显著提高了光吸收能力,并在500-1500 nm范围内实现了有效的电荷分离和传输。研究团队发现,这种三元异质结由于其双S-scheme界面(MoS2-ZIS和ZIS-GQDs),形成了有向的内建电场,加速了光生电子从MoS2和GQDs的导带向ZIS的价带转移,促进了与空穴的快速复合,从而提高了光催化反应的效率。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专利技术说明:室温下的工业液体分离——石墨烯基纳米技术
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发明是一种使用蒸发法分离液体混合物的系统,同时保证进入系统的液体混合物保持在室温或更低的温度下。这是通过在多孔材料中的毛细管蒸发实现的,这种多孔材料通过使用一种新型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涂层产生了选择性效果。这与拖拽气流的加速蒸发和传质效应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