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中国科大在人工笼目超晶格中实现色散选择型能带调控

    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种具有笼目晶格形式的人工电子超晶格,实现了石墨烯能带结构中不同色散类型分量的选择型调控。经实验及理论研究发现,在人工笼目势场作用下,石墨烯能带中出现了线性色散能带和无色散平带等不同类型的能带分量。

    2024年8月7日
    20700
  • ACS Nano:基于ReS2/h-BN/石墨烯异质结的超高速多位存储器

    该器件具有超快且多级非易失性存储特性,特别是具有113.36 V的超大存储窗口,107的擦除/编程电流比,30 ns的超快工作速度,超过1000个周期的出色耐久时间和超过1100 s的保留性能。此外,该器件表现出电和光可调谐的多级非易失性存储器行为。通过控制电压和光脉冲参数,器件实现了130电平(>7位)的电存储状态和45电平(>5位)的光存储状态。

    2024年8月7日 科研进展
    25200
  • 华东理工大学方海平Carbon:基于简单超声混合技术实现的石墨烯氧化物电荷转移掺杂用于高响应性光电探测器和高效图像提取的创新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电荷转移掺杂策略。他们通过将石墨烯氧化物(GO)悬浮液与2,3,5,6-四氟-7,7,8,8-四氰基喹啉二甲烷(F4TCNQ)简单混合,并结合超声波处理,成功制备了F4TCNQ-GO复合薄膜。这种复合薄膜在650纳米波段的光响应性达到了惊人的1.57 × 10^3 A/W,超越了过去十年中报道的大多数基于GO/石墨烯的光电探测器。

    2024年8月7日 科研进展
    21800
  • PNSMI Best Paper | 石墨烯/二氧化锰/黑磷复合电极材料适用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

    本研究采用简单水浴法在单层石墨烯表面生长MnO2纳米片,在制浆过程中引入二维黑磷,制备了石墨烯/MnO2复合材料。并采用丝网印刷技术,使用该复合材料制备同心圆形微型超级电容器(CCMSCs)。

    2024年8月6日
    19500
  • 刘开辉教授、王恩哥院士团队喜获两项发明奖

    在高端铜材制备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轻元素团队已取得多项突破:世界首次建立了高质量米级单晶铜箔库规模化可控制备技术和装备;原创电镀单晶高纯铜增厚技术,成功利用电镀技术实现单晶铜板的低成本规模化制备;突破我国有色金属熔体净化“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出单晶高纯铜杆高效率多通道真空定向凝固连铸技术和设备。

    2024年8月6日
    22100
  • 通过绿色石墨烯从光伏废料中回收银

    James Coo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从陈皮油中合成石墨烯的方法,然后他们用它从废弃的光伏材料中回收银。为了证明回收的银和合成的石墨烯的质量,他们制造了一种多巴胺传感器,据说性能优于参考设备。

    2024年8月5日
    19500
  • 电磁波吸收的创新:碳热冲击法分解MOFs制备超细ZrO₂/石墨烯复合材料

    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创新的碳热冲击法(CTS)制备了ZrO2/石墨烯复合材料,展现了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发现,通过精细控制纳米结构和组分,复合材料在广泛的频带内具有显著的吸收特性,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电磁波屏蔽应用。

    2024年8月5日
    50200
  • 【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大规模制备的石墨烯集流体可有效调节电池传热,显著提高电池安全性

    本文的石墨烯箔材具有超高的导热系数,高达1400.8 W m-1 K-1,比Al和Cu箔高出约一个数量级。采用NCM811||石墨电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具有更快的散热性能,能够有效消除电池内部的局部热集中,避免了快速放热的铝热反应和氢气析出反应,这些反应是导致铝集流体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关键因素。这种快速热响应和轻质的石墨烯集流体的设计将确保锂离子电池在安全范围内以更高的输出能量运行,并在极端恶劣的滥用条件下依旧保持安全。

    2024年8月5日 科研进展
    21200
  • 2024, Advanced Materials——大面积二维材料的全干法转移

    在我们的工作中,PVA 与山梨醇分子混合作为转移介质,与石墨烯形成强粘附力,从而能够从氧化的 Cu 表面直接剥离石墨烯(图 1a,详情见实验部分)。将石墨烯层压到目标基底上之后,将整个薄膜冷冻在 −80°C 以下会削弱石墨烯和聚合物之间的相应粘附力,从而有利于 PVA 薄膜随后从石墨烯表面干剥离。

    2024年8月5日 科研进展
    27100
  • 清华大学张正华团队Chem Catal:一种无金属、可持续的高级氧化膜法水净化技术 | 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可持续、无金属的AOP,通过电催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膜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实现,能有效降解水中多种污染物(>90%)、显著降低中间产物毒性(无害出水)、良好的抗水质波动干扰、实现长期稳定运行(>50 h)。外加电场维持了rGO形貌结构,并且在阴极促进了rGO的C-O/C=O官能团的氧化还原循环,C-O官能团的电化学再生为rGO-PMS*的形成提供了可持续的活性位点,从而保证了rGO膜的长期稳定性。此外,电催化rGO膜过滤系统的停留时间短(1.87 s),能耗低(0.07 kWh/m3)。这项工作为低成本的碳催化剂用于高效、可持续水净化提供了参考。

    2024年8月5日 科研进展
    24700
  • 汉阳大学郑文锡教授组,利用人工智能开发石墨烯质量评价技术

    郑文锡教授研究组利用人工智能成功发现了碳基材料氧化、还原石墨烯板的还原程度(Degree of reduction)和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多层概念论(MLP)、XGBoost等先进人工智能模型,准确预测了复杂的物理学关联性,并通过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XAI)分析了其根源。

    2024年8月5日
    21000
  • 四通道石墨烯光接收机

    该研究实现了零偏压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阵列集成,展示了高质量机械剥离石墨烯和低接触电阻的石墨烯-金属边接触应用于规模化光子集成回路的可能,对提升面向链路级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CVD生长石墨烯和机械剥离石墨烯应用于硅基光子集成回路提供了一种高一致性策略,可以促进基于石墨烯的硅基有源光子集成芯片的发展。

    2024年8月5日
    22700
  • 科学家揭示扭曲石墨烯多层中超导性的演化过程

    该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长程电荷波动对扭曲双双层石墨烯和螺旋三层石墨烯超导性的贡献,并将所得结果与扭曲双层石墨烯进行了系统比较。为此,研究人员采用了依赖于几个公认参数的图解方法。研究发现,双双层石墨烯和螺旋三层石墨烯与扭曲双层石墨烯在临界温度和序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趋势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可以与不同系统中莫尔Umklapp过程所起的作用相关联。

    科研进展 2024年8月4日
    22600
  • 杂原子掺杂的石墨烯带的精密合成和新兴属性

    在该文中,课题组综述了自下向上合成杂原子掺杂GNR的历史和研究进展,包括合成路线、电子性质和应用前景。团队希望为GNR建立可靠的结构-性能关系,为今后杂原子掺杂GNR的分子设计提供指导。

    科研进展 2024年8月4日
    29100
  • SAIT 学生尝试用石墨烯解决卡尔加里的人行道问题

    研究小组证明,在混凝土中添加石墨烯后,人行道石板不仅更坚固、更不透水,而且抗开裂能力更强。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是,如果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就可以减少水泥的用量(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者),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024年8月2日
    213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