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结构的自动图像采集与分析
使用稳定的 Delaunay 图形对石墨烯进行后处理,可获得有关缺陷面积、缺失原子和环尺寸的数据。这种方法对于中低缺陷密度的石墨烯非常有效,无需手动输入。然而,在高缺陷密度下,由于广泛的晶格非晶化,大多数缺陷都超出了成像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晶格多边形环尺寸是结构缺陷的指标。在最高缺陷密度下,石墨烯呈现出无序结构,并带有大量非六角形碳环(非形态化)。
-
贵州民族大学《New J Chem》:高韧性PAM-Gel/CNTs-RGO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
由 CNTs和RGO混合制备的复合水凝胶具有显著的可压缩性、柔韧性和良好的导电性,具有很大的电磁屏蔽潜力。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科学家在双层石墨烯量子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该团队通过精确测量了单载流子BLG量子点在低垂直磁场下的激发态谱,成功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4 μeV能量分辨率的时间分辨电荷检测技术,使得能够解析低磁场下的量子态,并解决了之前因能量分辨率不足或隧穿速率过高而无法测量谷激发态的难题。
-
石墨烯,再登Science子刊!
本文展示了通过石墨烯层之间的限制环境实现HPB的环脱氢反应,并成功合成了此前未曾实现的多晶OD相。尽管HPB在大尺度下无法进行环脱氢反应,但在二维材料(2DM)层间的高压限制下,该反应得以有效推进。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邢光建Carbon:协同NH2-MIL-88B/Ta4C3TX/石墨烯气凝胶:可持续废水处理与热能储存多功能材料
这项工作为开发旨在解决废水处理和能源短缺挑战的多功能气凝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
山大韩琳&张宇等综述:柔性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在柔性生物医学传感中的应用
文章介绍了FGFET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评估参数,重点探讨了FGFET的材料选择和器件图案化技术,为构建高性能器件提供了指导策略。聚焦FGFET在可穿戴和植入式生物传感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实现高性能柔性生物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环节。文章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在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机遇、趋势及挑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这些讨论能为未来在高性能GFET及其柔性生物医学传感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哈工大(威海)《Carbon》:氮掺杂改性石墨烯气凝胶增强与硅酸铝锂陶瓷的界面键合,用于宽带微波吸收
研究通过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法合成了一系列硅酸铝锂玻璃陶瓷/掺氮石墨烯(LAS/N-GF)气凝胶。研究揭示了异质相界面的创新成键机制,其中氮掺杂使得锂硅酸盐陶瓷颗粒和石墨烯形成晶格缺陷,并通过界面极化产生的静电力促进不饱和碳原子和硅原子形成碳硅键的封闭方法。
-
北化工《AFM》:导热石墨烯/CF/EP复合材料,用于热界面传导和愈合
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通过使用宏观级 CFs 预先构建致密、集成的 G/CF 填料框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实现金属级通面导热性。这种三维分层框架包括一个主要的垂直定向 CF 阵列,可沿通面方向提供原子级的连续热传导途径,并辅以一个次要的高质量石墨烯网络,以改善结构完整性并提高热传导性能,从而实现865KW-1 的超低热接触电阻。
-
显微镜首次显示纳米级生物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在样品上涂抹一层石墨烯保护层,减少了与这种被称为液相电子显微镜的技术相关的辐射损伤。
-
Angew. Chem.综述:纳米石墨烯:缺陷、尺寸和掺杂助力氧还原反应
本文综述了纳米石墨烯在ORR应用中的基本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缺陷、尺寸、掺杂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
-
湖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联手,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填补知识空白!
重点关注层相关的电子特性和相关性,填补了有关RG中的电子相关性如何随着层厚度的增加而演变的知识空白。作者在液氮温度下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光谱(STM/STS)研究了从三层到九层的RG层。这项研究旨在阐明低能平带和关联状态对层数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关联效应增强,尤其是在六层阈值下。
-
大连理工《Small》:独立VO2/石墨烯气凝胶负极,用于水系铵离子电池
研究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原位生长 VO2来获得VO2/rGO气凝胶(VOGA),用于界面增强型铵离子电池(AAIB),从而实现高能量密度的水电池储能。
-
空军军医大学《CEJ》:具有Janus结构的多功能石墨烯气凝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用于增强电磁干扰屏蔽
研究采用了压缩-退火装配法来制造气凝胶,这种气凝胶呈现出一种Janus structure(ZxMyGAs),其中一个表面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而另一个表面则具有增强的磁性。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北京大学,科学家揭示石墨烯单分子电学检测平台在单催化剂中的创新应用!
该团队设计并制备了基于单一催化剂的电学检测平台,成功实现了对环闭合复分解(RCM)反应路径的可视化。通过这种平台,研究人员不仅揭示了生产性路径和隐藏的退化路径,而且发现传统上被认为不希望出现的退化路径对生产性路径具有意外的建设性耦合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外部电场可以有效调控这两种路径,从而精确控制反应进程。
-
CJPS |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基于樟脑辅助的单层石墨烯转移到聚合物膜上的高质量大面积制备
该工作使用了一系列常用的多孔和非多孔聚合物基底,来验证樟脑辅助转移(CAT)的有效性及石墨烯转移的质量。通过机制研究,发现了樟脑各向异性的升华传质过程,归纳出目标聚合物基底的多孔性是决定转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工作对于进一步理解单层石墨烯转移过程中的与目标界面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