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石墨烯|在铜箔上大面积合成高质量均匀石墨烯薄膜
薄膜主要是单层石墨烯,具有少量层的区域的小百分比(小于5%),并且连续穿过铜表面台阶和晶界。碳在铜中的低溶解度似乎有助于使这一生长过程具有自限性。他们还开发了石墨烯薄膜转移到任意衬底的工艺,在Si/SiO2衬底上制造的双门控场效应晶体管在室温下显示出高达4050 cm2/(V·s)的电子迁移率。
-
我院范绪阁教授荣获“2024年MINE优秀青年科学奖”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青年学术沙龙”是2017年由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发起的年度学术交流和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和发现全球范围内活跃在科学与前沿领域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范绪阁教授受邀参会并做题为“基于双原子层石墨烯悬浮质量块的N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学术报告。
-
微电子学院孙正宗团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MOF外延电子器件助力氢能安全
在研究中,团队在毫米晶畴石墨烯表面外延生长了25 nm厚的Ni-CAT-1,并进一步通过磁控溅射技术修饰了Pd纳米颗粒,最终获得了具有石墨烯、MOF、Pd三层结构的氢敏材料(Epi-MOF-Pd)。Epi-MOF-Pd不仅能够高灵敏(155%电阻变化)、快响应(12秒)地检测氢气,还具备优异的专一性、稳定性与柔性。
-
伦敦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MgO上石墨烯CVD碳簇涂层的揭示:结合机器学习力场和DFT建模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了碳团簇(Cn,其中n的范围从16到26)在MgO表面上的行为。这项工作提出了C21簇可以作为MgO表面的超稳定和低移动的前驱体涂层。这一解释揭示了在石墨烯产品中观察到的实验缺陷,这可以归因于基底上保持冻结和不变的碳岛的迁移率降低。
-
基于等离子体的新型技术设计可将石墨烯产量提高 22% 以上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宝贵的能量损失,研究小组在等离子体周围建造了一个法拉第笼,这是一个充当电磁屏蔽的金属网,类似于微波炉用来将系统与外界隔绝的屏蔽罩。这样一来,根据研究结果,以前每分钟和每瓦特能产生 4.3 毫克石墨烯,而使用这种新的屏蔽装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等离子体的能量,在相同的时间和功率下,能产生 5.2 毫克石墨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团队IM综述: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各向异性导热薄膜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制备的各向异性导热薄膜由于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可控定向传热能力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综述系统总结了基于二维纳米材料制备的各向异性导热薄膜的研究进展。与传统导热材料相比,二维纳米薄膜展现出更优异的各向异性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在热管理领域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
北京大学,Science!
石墨烯的独特性质使其在电子、光电子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高昂的生产成本和技术瓶颈阻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因此,开发与现有制造工艺兼容的生产流程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高通量表征技术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一致性也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推动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产业化进程,使其更快地应用于实际产品中,满足市场需求。
-
SusMat | 文献前沿 | 废聚乳酸盐助碳化类绣球石墨烯界面蒸发
我们报告了一种废聚乳酸的盐辅助碳化策略,用于制备绣球花状石墨烯,并构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双功能蒸发器。蒸发器具有良好的阳光吸收、光热转换性能、水传输、良好的热管理能力和带负电荷的孔隙等优点,可用于离子的连续扩散。
-
波兰格但斯克理工大学-掺硼金刚石-石墨烯核-壳纳米结构的Schottky结驱动光催化效应:用于环境修复的sp3/sp2框架
在这里,氮的加入引出了包裹金刚石核心的MLG壳的起源,形成了独特的sp3/sp2杂化框架。通过各种光谱研究阐明了BDD-MLG核壳组成的纳米样形貌的演化机制。通过亚甲基蓝(MB)和罗丹明B (RhB)染料在低功率紫外线(UV)照射下的降解,考察了这些核壳纳米墙的光催化性能。
-
厦门大学《AM》:通过3D激光诱导石墨烯纳米异质结构增强磁响应式电子人造肌
研究报告了一步式超快激光直接图案化方法,该方法可轻松合成由三维石墨烯框架内独特的钴磷共掺杂核壳异质结构衍生的电和磁活性电极材料,用于实现双模响应的电离子致动器。
-
陕西理工大学《Carbon》:综述!碳基材料用于快速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最新进展!
本文介绍了碳负极(石墨改性与复合、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基材料和其他碳基材料)和碳阴极在快速充电锂离子电池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强调了电极结构与快速充电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展望了碳基材料在快速充电LIB中应用的未来发展。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ACS AEM》:多维、超柔性和无粘合剂的CNT-rGO/Si巴基纸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阳极和电化学性能
超柔性碳骨架不仅为硅的体积变化提供了缓冲和支撑,还提供了多种导电途径。含有50 nm Si 的 BP(CNT-rGO/Si-0.05)在820 mA/g下循环200次后,剩余容量为 540 mAh/g,是第四个循环时的91%。经过 1500 次连续的 180° 弯曲-拉直循环后,其结构几乎没有损坏。
-
ACS Photonics: 表面声子极化与石墨烯等离子体激元耦合增强近场辐射传热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石墨烯在具有不匹配表面共振的介质之间实现增强和准单色近场热通量的潜力,这可以有利于热管理应用和能量转换技术,如热光伏和热光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