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中科院金属所李峰Small:2D微孔聚合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内置锂亲和位点,用于锂金属负极中均匀锂沉积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金属所李峰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锂金属负极,该负极由具有内置锂亲和位点的二维(2D)共轭微孔聚合物(Li-CMP)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组成(Li-CMP@rGO)。这种结构设计使得rGO能够促进电荷转移,而功能化的CMP则在微孔内提供锂成核位点,从而有效防止了枝晶的生长。
-
Nano Letters: 双层石墨烯:制造新型夹层二维材料的模板!
这篇文章详细探讨了双层石墨烯(BLG)作为模板来制造和稳定新型封装的二维材料(2DMs)。介绍了BLG在稳定封装的单层材料和调节其性质方面的应用。发现BLG可以合成全新的2DMs,通过插层各种原子和分子。与块体石墨相比,BLG更容易插层,层间距增加更多,便于HR-TEM研究。
-
化工学院万骏团队在《Appl. Phys. Rev.》上发表先进微波策略构建二维能源材料的最新成果
该综述不仅奠定了理解微波在二维材料合成中物理学意义的理论基础,还为未来在原子级别材料特性控制上的应用前景提供了指导。论文内容涵盖了当前物理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关键突破,并勾勒出微波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巨大潜力。作为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前沿,微波辅助合成不仅为高性能功能材料的开发带来了新方案,更成为调控物理特性、实现功能提升的关键力量。
-
高灵敏度大面积石墨烯生物传感器在自动化传感平台中的集成
石墨烯的集成显著增强了该平台在高通量水平上进行离子敏感测量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检测多种分析物。这对于在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的领域推进传感器技术至关重要,如生物技术、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通过实现CVD生长石墨烯的湿化学转移协议,我们实现了基于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并探索了它们对各种分析物和不同条件的反馈,包括离子强度和浓度的变化,以及蛋白质和ssDNA的吸附。
-
《Biomater. Sci.》:利用3D打印的高多孔Ti-6Al-4V支架涂有氧化石墨烯来促进成骨
来自韩国釜山大学的Dong-Wook Han团队开发了涂有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不规则多孔Ti–6Al–4V支架,具体为rGO-pTi,并研究了它们在体内刺激骨整合的能力。
-
基于LIG叉指电极的雨摩擦纳米发电机
最近有文章提出并开发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叉指电极的雨摩擦纳米发电机(R-TENG),用于收集雨水能量,如图1所示。R-TENG由聚合物基板上的LIG叉指电极组成。疏水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保护层。在LIG叉指电极的设计中,测量了PDMS表面水滴的直径,并通过观察多孔石墨烯结构来研究LIG电极的生产参数。
-
【经典文献】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石墨烯类材料的创新和发现
理论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来研究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主要是基态),预测它们的内在性质,协助表征和实验结果的合理化,以及探索它们的潜在应用。通过DFT计算,探索和设计了许多类石墨烯材料,并揭示了其奇妙的性能。
-
【Nat. Commun.】利用石墨烯量子点实现不同耦合强度的相对论性人工分子
北京师范大学何林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的孙庆丰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针尖操纵技术,实现了在纳米级精度上连续调节两个石墨烯/硒化钨异质结量子点(GQDs)之间的距离,从而系统的研究了从相对论性人工原子到相对论性人工分子的耦合过程。
-
王炯/ 王鑫Angew:还原氧化石墨烯中氧化磷稳定高价分子钴位以增强析氧催化
在本研究中,磷(P)原子被掺杂到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中,以连接分子Co2+乙酰丙酮,合成一种新型的非均相分子催化剂。
-
石墨烯|在铜箔上大面积合成高质量均匀石墨烯薄膜
薄膜主要是单层石墨烯,具有少量层的区域的小百分比(小于5%),并且连续穿过铜表面台阶和晶界。碳在铜中的低溶解度似乎有助于使这一生长过程具有自限性。他们还开发了石墨烯薄膜转移到任意衬底的工艺,在Si/SiO2衬底上制造的双门控场效应晶体管在室温下显示出高达4050 cm2/(V·s)的电子迁移率。
-
我院范绪阁教授荣获“2024年MINE优秀青年科学奖”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青年学术沙龙”是2017年由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发起的年度学术交流和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和发现全球范围内活跃在科学与前沿领域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范绪阁教授受邀参会并做题为“基于双原子层石墨烯悬浮质量块的N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学术报告。
-
微电子学院孙正宗团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MOF外延电子器件助力氢能安全
在研究中,团队在毫米晶畴石墨烯表面外延生长了25 nm厚的Ni-CAT-1,并进一步通过磁控溅射技术修饰了Pd纳米颗粒,最终获得了具有石墨烯、MOF、Pd三层结构的氢敏材料(Epi-MOF-Pd)。Epi-MOF-Pd不仅能够高灵敏(155%电阻变化)、快响应(12秒)地检测氢气,还具备优异的专一性、稳定性与柔性。
-
基于等离子体的新型技术设计可将石墨烯产量提高 22% 以上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宝贵的能量损失,研究小组在等离子体周围建造了一个法拉第笼,这是一个充当电磁屏蔽的金属网,类似于微波炉用来将系统与外界隔绝的屏蔽罩。这样一来,根据研究结果,以前每分钟和每瓦特能产生 4.3 毫克石墨烯,而使用这种新的屏蔽装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等离子体的能量,在相同的时间和功率下,能产生 5.2 毫克石墨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团队IM综述: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各向异性导热薄膜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制备的各向异性导热薄膜由于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可控定向传热能力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综述系统总结了基于二维纳米材料制备的各向异性导热薄膜的研究进展。与传统导热材料相比,二维纳米薄膜展现出更优异的各向异性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在热管理领域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