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芯片实验室加快了母乳中钠的检测速度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盖玻片大小的总体分析装置,设计用于对微量处理母乳中的钠离子进行高精度化学测量。该装置集成了微电渗析(μED)处理器和石墨烯离子感应场效应晶体管(G-ISFET)钠传感器。微电渗析处理器将母乳样品中的钠离子提取到简化的受体溶液中,提取效率达到 92 ± 3%。这一步骤对于 G-ISFET 传感器准确分析样品至关重要。
-
CEJ:0.1秒3000K闪蒸石墨烯,水泥抗压/抗折性能提升16.8%/37.2%
通过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从碳黑中制备低成本、高效能的石墨烯,并将其用于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掺入0.25 wt.%的导电型石墨烯(FG-D)可显著提升水泥材料的抗压、抗弯强度和韧性,同时优化了基体微观结构,减少孔隙率并提高C-S-H凝胶的聚合度。
-
石墨烯覆盖磁性Weyl半金属之间的辐射传热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两个石墨烯覆盖的具有不同化学势的Weyl板之间的NFRHT。计算了色散关系,证明了WSPPs、GSPPs和耦合SPPs。我们还分析了Weyl节点数和费米能级的影响。最后,考虑到异质结构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调性,提出了几种典型的异质结构进行比较。
-
华南理工大学ACS AMI:焦耳热高效制备高热导率石墨烯薄膜
首先,通过两步化学还原法对氧化石墨烯进行预处理,增加层间距并建立气体逸出通道,避免快速还原过程中气体释放对薄膜结构的破坏。随后,将预处理的氧化石墨烯薄膜夹在两层石墨板之间,利用焦耳热效应进行快速高温还原,并通过控制加热速率,实现缓慢升温至2500°C,有效避免薄膜破裂。
-
基于MXene多孔薄膜与激光诱导石墨烯电极集成的多功能且高度灵活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为了制造高度柔性的LIG电极,采用一种方便的激光诱导技术在室温下在PI基底上制备3D多孔多层结构石墨烯。通过将制备的多孔PDMS/MXene薄膜与柔性LIG电极相结合,制备了高度柔性的TENG。
-
从垃圾到全球市场,石墨烯“逆袭”!
事实证明,与其他块状石墨烯生产方法相比,闪蒸焦耳加热 (FJH) 工艺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闪蒸(薄片)石墨烯 (FG),可减少 90% 以上的碳和水足迹;更不用说它比其他回收方法更具成本效益。
-
研究人员开发出 GrapheNet:利用图像预测纳米石墨物理和电子特性的深度学习框架
为了开发 GrapheNet 方法,研究小组利用了纳米石墨的准二维形态与图像标准编码之间的拓扑相关性。GrapheNet 框架在氧化石墨烯 (GO) 和缺陷纳米石墨烯 (DG) 样品的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
-
密西西比大学为石墨烯研究和创新中心启用新空间 新空间配备最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
周五(10 月 18 日),密西西比大学为石墨烯研究与创新中心(CGRI)的新空间举行了揭幕仪式。新空间位于杰克逊大道中心,使该中心能够扩大其在石墨烯和其他纳米材料的用途和应用方面蓬勃发展的研究。
-
高性能LIG电极的纳米发电机
本工作介绍了用激光诱导石墨烯(LIG)电极替代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中的金属电极,提升了 TENG 的性能,并对其原理进行了研究。
-
刘开辉教授荣获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材料团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开辉教授荣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实验技术),以表彰其与合作者在米级二维单晶原子制造技术及装备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获奖的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郇庆研究员。
-
石墨烯覆盖纳米颗粒超表面之间的近场辐射传热
由于石墨烯涂层的影响,纳米粒子半径的增加不仅会作为几何参数调节每个NP在整个晶格中的模式杂交,而且还会使其局部表面模式的共振频率红移,使热光子更容易接近它们。热通量的光谱分析揭示了这一效应,它也显示出由腔所维持的模式可以被激发的频率范围的显着拓宽。此外,使用石墨烯作为NPs的涂层材料,通过其化学势调节石墨烯介电常数,为系统中的传热提供了额外的自由度,从而实现了NFRHT的显著增强。
-
笼型倍半硅氧烷插层增强氧化石墨烯膜的渗透选择性并应用于纺织废水处理
本研究使用一种新型AP-POSS分子插层修饰到GO膜中,从而构建了一种层间结构与传质特性可调节的GO/POSS膜。相比原始GO膜,GO/POSS膜厚度略有提升、亲水性和电负性增强。在较低的AP-POSS负载下即可支撑相邻的GO纳米片,从而增加GO的稳定性并减少GO膜表面褶皱的形成,使膜表面更光滑。
-
《Small Sci.》综述:石墨烯材料在骨组织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前景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电纺、自组装、冷冻干燥、3D打印和模具合成等技术在设计制造Bio-RGMs中的作用。此外,还分析了生物分子赋予Bio-RGMs的特定性能和功能,包括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抗菌性、药物递送能力和荧光性等。
-
深圳大学/山东理工大学Flatchem综述:闪蒸焦耳加热技术在二维材料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综述详细阐述了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在二维材料合成、金属回收、石墨和正极材料再生以及贵金属回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FJH技术以其快速的加热和冷却能力、高能量利用效率、短合成时间以及显著降低的能耗,为二维材料的合成和电池材料的回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些优势不仅为提高碱金属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推动FJH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