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iGii 研究综述
在本系列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世界各地利用我们的可持续碳纳米材料 Gii 开展的最新学术研究。从开创性的葡萄糖传感器到先进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深入了解 Gii 如何改变各行各业。
-
科大研发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绿色制冷装置 零排放、低耗能 有望重塑空调行业发展
另一项重要技术创新是采用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代替传统蒸馏水。这种先进传热介质具有卓越导热性,实验显示,仅2克/升浓度的石墨烯纳米流体,便可将导热性能较蒸馏水提升50%(图1d);其纳米颗粒直径只有0.8微米,远小于流体通道的150-500微米宽度,避免了堵塞风险。X射线断层扫描证实,镍钛管在950兆帕应力下仍能保持均匀压缩形变,未发生屈曲失效。
-
研究开发出双级“铠甲”整体式电极
团队开发出石墨烯封装泡沫镍骨架的双级“铠甲”整体式电极,该电极的一级“铠甲”结构由石墨烯包覆泡沫镍骨架构成,二级“铠甲”结构则由石墨烯封装金属镍纳米颗粒形成。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充分发挥了石墨烯封装对活性位点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金属中心对石墨烯的电子调控作用,进一步优化了石墨烯铠甲表面的催化活性。此外,该结构还显著增强了整体式电极的化学稳定性,从而在电催化硫化氢分解反应中实现了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的双重提升。
-
“墨园学堂”第四十五讲开讲!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丁松园教授应邀作报告
报告中,丁松园教授以“石墨烯基纳米红外光子学和光电子学”为主题,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快速升降温化学气相沉积方法,进而制备出了较高质量的少层石墨烯包覆氧化亚锰纳米结构,并就该新型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论述。
-
深圳公示2024第4批科技计划验收通过和结题项目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持有异议的,请在公示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注明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向我局反映。
-
含聚丙烯碳酸酯的可印刷石墨烯油墨可推动印刷电子技术的发展
在这项工作中,石墨烯是通过液相剥离 PPC 制成的,剥离后的石墨烯/PPC 用于生成可打印油墨。作为一种分散剂辅助剂,PPC 可改善石墨烯的剥离、分散稳定性以及在低表面张力(<30 mJ m-2)溶剂中的再分散性,从而有助于配制出理想的油墨,在不同基底上进行高效气溶胶喷射印刷。此外,PPC 的分解温度低,易于从印刷的石墨烯中热去除,因此只需 220 °C 的温和后处理温度即可实现高导电性。
-
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 |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太阳能驱动蒸发与光降解生成高纯水
通过激光诱导技术在聚酰亚胺(PI)薄膜上制备多孔石墨烯(LIG)。采用水热法将纳米二氧化钛(TiO₂)引入多孔石墨烯中,形成光热-光催化复合材料。利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LIFT),将复合材料沉积到无尘布表面,构建三维蒸发结构。
-
人工智能驱动的3D打印机实时烹饪食物,实现商业食品准备自动化
新系统使用激光处理过的聚酰亚胺薄膜(即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制成的专用红外线加热器,将这些步骤整合在一起。这种超薄加热元件可提供精确的温度控制,在整个打印过程中,打印食品层的表面温度可达 137°C,侧面温度至少保持在 105°C,而耗电量仅为 14 瓦,仅为传统烤箱和空气炸锅 1000-2000 瓦耗电量的一小部分。
-
重大突破!华理在Science发表光伏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团队发现,可以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界面耦联方式,将单层整片石墨烯组装到钙钛矿薄膜表面,从而实现两者的高均匀度、多功能性集成。由此,一个新型太阳钙钛矿电池器件形成。得益于石墨烯出色的机械性能和聚合物的耦合效应,钙钛矿薄膜的模量和硬度提高了两倍,并显著限制了在光照条件下的晶格动态伸缩效应。
-
多项目晶圆运行–经济实惠的高质量定制石墨烯器件制造
与传统的 MPW 运行相比,我们提供的周转时间缩短至 3 个月。这项服务非常适合批量原型设计和概念验证。本月,MPW 服务开始接受生物传感器工艺的申请。有关 MPW 工艺和应用的更多详情,请潜在客户参阅我们的产品页面。MPW 年度运行日历如下。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CEJ》:超柔软、高高电磁屏蔽的新型石墨烯发热软膜,用于可穿戴产品
研究选择姜黄素(CU)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分别作为分散剂和粘合剂,它们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协同诱导石墨烯取向和界面调节,从而构建高柔性电热膜。
-
触觉升级:柔性多孔石墨烯湿度传感器的卓越性能 | MDPI Chemosensors
本篇由韩国江原大学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Bong Gill Choi团队撰写并在 Chemosensors 期刊发表的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多孔还原氧化石墨烯 (HRGO) 的高灵敏度湿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实验所使用的材料、HRGO的制备与表征方法、湿度传感器的制作与性能测试过程,包括利用多种测试手段对材料和传感器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展示了该传感器在灵敏度、响应时间、稳定性、机械性能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还深入探讨了其湿度传感机制。
-
一种热导率达1004.4W/mK的石墨烯热界面材料
团队将Fe₃O₄ 负载到氧化石墨烯 (GO) 上形成磁性氧化石墨烯 (MGO),并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使其排列成有序结构。然后加入葡萄糖作为碳源,在 800°C下进行热还原,以填充MGO薄膜中的缺陷并减少声子散射。使用Fe作为催化剂在1500°C下进行催化石墨化,将非晶碳转化为石墨化碳,进一步减少声子散射。最后,在1800°C下进行第二次石墨化以修复结构缺陷,最终制备出的石墨烯薄膜热导率为1004.4 W/mK,显著高于在相同条件下还原GO获得的石墨烯薄膜(420.2W/mK)。
-
石墨烯传感器正逐步走向市场
最近,2D materials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开放存取论文,总结了石墨烯旗舰计划(2013-2023 年)中不同传感器研究小组的工作及其成功经验,重点是带电子读出功能的二维材料传感器的晶圆级制造。
-
石墨烯与纤维素:开启柔性OLED的环保时代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CVD技术在铜箔上合成高质量的单层石墨烯,并通过电化学气泡法将其转移到目标基底上。为了提高石墨烯的导电性,团队采用了多层堆叠和MoO₃蒸发处理。随后,基于优化后的石墨烯电极,制造了柔性OLED,并对其电学和光学性能进行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