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用于先进伤口敷料的壳聚糖-银纳米晶-氧化石墨烯电纺纤维
各成分的协同作用显而易见,氧化石墨烯增强了银纳米粒子的分散性,从而改善了它们与细菌细胞的相互作用,同时保持了敷料的生物相容性。
-
山东科技大学《Energy Adv》:石墨烯-炭黑/PVC复合膜复合材料,用于雨水能量收集
基于薄膜-雨滴界面上电子/阳离子假电容的循环充放电行为,通过优化阳离子的浓度和种类,产生了周期性的电流和电压信号,每个雨滴的最大值分别超过了2.5μA 和100μV。通过提高复合薄膜中的电子浓度,发电量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雨水能量收集装置表现出卓越的长期稳定性,能够经受住连续模拟降雨条件下的持续攻击。
-
杭电《AEM》:导电石墨烯-PET复合纱线与熔融纺丝协同多壁碳纳米管添加剂
本研究利用聚合物纱线制造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流程–熔融纺丝技术,成功地制造出了含有增效 MWCNT 添加剂的导电石墨烯-PET 复合纱线。这种协同方法大大增强了纱线的导电性,与不含 MWCNT 添加剂的纱线相比,实现了七阶量级的飞跃,并以 100 倍的显著优势超越了 MWCNT-PET 复合纱线。
-
芝加哥大学《Small》:以木材为原料制备石墨和石墨烯导电油墨
这种生物石墨的质量指标等同或超过了球化天然石墨,拉曼 ID/IG 比值为 0.051,与石墨烯层(La)平行的晶粒尺寸为2.08微米。这种生物石墨可直接作为液相剥离石墨烯的原始输入材料,用于规模化生产导电油墨。
-
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有毒气体
这一创新系统依赖于嵌入石墨烯表面的金属催化剂纳米带。这种装置的功能就像人造鼻子,能与目标有毒气体分子发生反应。当二氧化氮分子与石墨烯结合时,传感器的电导率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该系统能够极其灵敏地检测气体泄漏。
-
石墨烯-hBN多层膜增强和调制纳米颗粒间的近场辐射传热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研究了放置在G-hBN多层膜两侧的两个GSCS纳米颗粒之间的NFRHT。通过弱耗散双曲模式,热纳米粒子的能量可以有效地传递给冷纳米粒子。
-
安徽理工大学疏瑞文教授团队: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的构筑及其宽频高效微波吸收和优异压缩回弹性能研究
论文采用溶剂热反应、高温煅烧和水热自组装三步法制备具有低密度和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的NRGO/Co3O4复合气凝胶。通过简单调节花状Co3O4的添加量,该复合气凝胶在薄的厚度和低的填充比下实现对微波的宽频吸收。
-
AI帮助搭建生物制造“超级工厂”,科学研究用上AI了
记者了解到,一些研究者还考虑在研究中应用AI技术,或在跨学科研究中融合AI、寻找智能的表现形式。“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AI很少,但最近也让学生尝试用AI来识别少层石墨烯的层厚和转角。” 清华大学教授周树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
黑龙江大学,最新JACS!
通过在小尺寸的氮化钨/还原氧化石墨复合材料上外延生长了负载量仅1.4 wt%的Pt纳米颗粒,开发了一种高效的抗CO毒化的催化剂(Pt@WN/rGO)。其中,WN可以调节Pt的电子结构,改善CO的吸附和并促进随后的氧化,这增加了氢氧化的可用活性位点,显著提高了Pt的CO耐受性。对于酸性HOR,催化剂的质量电流密度达到了3060 A gPt-1,即使在1000 ppm的CO存在下,也能保持98.2%的高活性。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用于高效电磁波吸收
通过冰模板辅助三维打印策略形成的宏微观协同石墨烯气凝胶被原位生长的碳化硅纳米线(SiCnws)切割,而氮化硼(BN)界面结构则被引入到石墨烯纳米板上。独特的复合结构迫使入射电磁波发生多重散射,确保了界面极化、传导网络和磁介质协同作用的综合效果。
-
Nat.Commun.:二硫化钼/双层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自旋轨道近邻效应!!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研究了MoS2/BLG异质结构中的SOC效应,并发现该结构中存在两种类型的SOC。研究还观察到在电荷中性点附近,电导对电位移场的非单调响应,以及在临界位移场附近磁导电性的尖锐峰值。这些发现对于理解TMD/双层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SOC性质及其对电子输运现象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进展:单层石墨烯ν=0量子霍尔热导 | Nature Physics
未掺杂的石墨烯是一种无带隙半导体;然而,当放置在高垂直磁场内、并冷却到低温时,石墨烯会发展为绝缘状态。这种状态,称为ν=0,这是由于电子相互作用,以及n=0朗道能级形成平带中的四重自旋和谷简并之间相互作用。ν=0基态的性质,包括自旋和谷极化,仍存在争论。
-
研究进展:双层石墨烯ν=0量子霍尔铁磁体 | Nature Physics
在ν=0状态时,这与预测有限热导理论相反。通过改变外电场和温度相关的测量,结果表明,在ν=0态中,存在有间隙的集体激发。研究发现,强调了进一步研究ν=0状态性质的必要性。
-
【学术聚焦】2024年第47期: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可帅课题组在《Nano Energy》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团队提出了一种湿适应氨纶/石墨烯/棉纤维/聚氨酯复合纱线(SGCPY)传感器。SGCPY传感器具有高的机械性能(约80%),超疏水性能(>130◦),即使在水中也具有良好的应变敏感性(1.82)和抗疲劳性(12,000次循环),同时SGCPY传感器还能稳定地监测人体运动和进行人机交互,这主要得益于材料优良的物理性能以及其独特的同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