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复旦大学叶明新、沈剑锋AM:生态友好型高性能对称全共价有机框架/石墨烯水系锌离子电池
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COF/石墨烯复合材料GDAQ,该材料富含C=N和C=O基团。C=O基团具有高氧化还原活性,为GDAQ电极在AZOBs中的Zn2+/H+共存储提供了额外的可逆H+配位位点。石墨烯作为一种稳定且导电的连接组分,进一步激活了COFs中的大部分活性位点,并有效增强了循环稳定性。
-
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hys. Rev. Lett.: 菱方多层石墨烯中的反常霍尔晶体
在这个极限下,该态自发地同时破坏了时间反演和平移对称性,形成了一种称之为“反常霍尔晶体”的拓扑晶体态。这项研究给出在菱方多层石墨烯中产生稳定Chern带的普适机制,为研究电子拓扑、分数化和自发平移对称性破缺之间的相互作用打开了大门。
-
山东理工大学张学谦联合哈工大黄小萧:氨根驱动1T相MoS₂/石墨烯复合材料层间距调控及锂离子储存性能研究
本研究通过插入NH4+离子来调控1T-MoS2的结构,并将其与氧化石墨烯(GO)复合,以改善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GO的引入提供了高导电性网络,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和多重倍率性能。
-
人工智能为二维材料识别带来革命性变革
传统的拉曼分析技术非常费力,而且需要主观的人工解读。这项创新技术将加速二维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二维材料在电子和医疗技术等许多不同领域都有应用。
-
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结构的自动图像采集与分析
使用稳定的 Delaunay 图形对石墨烯进行后处理,可获得有关缺陷面积、缺失原子和环尺寸的数据。这种方法对于中低缺陷密度的石墨烯非常有效,无需手动输入。然而,在高缺陷密度下,由于广泛的晶格非晶化,大多数缺陷都超出了成像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晶格多边形环尺寸是结构缺陷的指标。在最高缺陷密度下,石墨烯呈现出无序结构,并带有大量非六角形碳环(非形态化)。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科学家在双层石墨烯量子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该团队通过精确测量了单载流子BLG量子点在低垂直磁场下的激发态谱,成功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4 μeV能量分辨率的时间分辨电荷检测技术,使得能够解析低磁场下的量子态,并解决了之前因能量分辨率不足或隧穿速率过高而无法测量谷激发态的难题。
-
石墨烯,再登Science子刊!
本文展示了通过石墨烯层之间的限制环境实现HPB的环脱氢反应,并成功合成了此前未曾实现的多晶OD相。尽管HPB在大尺度下无法进行环脱氢反应,但在二维材料(2DM)层间的高压限制下,该反应得以有效推进。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邢光建Carbon:协同NH2-MIL-88B/Ta4C3TX/石墨烯气凝胶:可持续废水处理与热能储存多功能材料
这项工作为开发旨在解决废水处理和能源短缺挑战的多功能气凝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
山大韩琳&张宇等综述:柔性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在柔性生物医学传感中的应用
文章介绍了FGFET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评估参数,重点探讨了FGFET的材料选择和器件图案化技术,为构建高性能器件提供了指导策略。聚焦FGFET在可穿戴和植入式生物传感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实现高性能柔性生物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环节。文章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在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机遇、趋势及挑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这些讨论能为未来在高性能GFET及其柔性生物医学传感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显微镜首次显示纳米级生物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在样品上涂抹一层石墨烯保护层,减少了与这种被称为液相电子显微镜的技术相关的辐射损伤。
-
Angew. Chem.综述:纳米石墨烯:缺陷、尺寸和掺杂助力氧还原反应
本文综述了纳米石墨烯在ORR应用中的基本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缺陷、尺寸、掺杂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
-
湖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联手,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填补知识空白!
重点关注层相关的电子特性和相关性,填补了有关RG中的电子相关性如何随着层厚度的增加而演变的知识空白。作者在液氮温度下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光谱(STM/STS)研究了从三层到九层的RG层。这项研究旨在阐明低能平带和关联状态对层数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关联效应增强,尤其是在六层阈值下。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北京大学,科学家揭示石墨烯单分子电学检测平台在单催化剂中的创新应用!
该团队设计并制备了基于单一催化剂的电学检测平台,成功实现了对环闭合复分解(RCM)反应路径的可视化。通过这种平台,研究人员不仅揭示了生产性路径和隐藏的退化路径,而且发现传统上被认为不希望出现的退化路径对生产性路径具有意外的建设性耦合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外部电场可以有效调控这两种路径,从而精确控制反应进程。
-
CJPS |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基于樟脑辅助的单层石墨烯转移到聚合物膜上的高质量大面积制备
该工作使用了一系列常用的多孔和非多孔聚合物基底,来验证樟脑辅助转移(CAT)的有效性及石墨烯转移的质量。通过机制研究,发现了樟脑各向异性的升华传质过程,归纳出目标聚合物基底的多孔性是决定转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工作对于进一步理解单层石墨烯转移过程中的与目标界面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西北工业大学Composites Part B:原位生长Si3N4纳米线协同缺陷石墨烯增强氧化铝陶瓷的力学与电磁干扰屏蔽性能研究
本研究通过原位生长技术成功地将缺陷石墨烯和硅氮化物纳米线引入到氧化铝陶瓷中,显著提高了陶瓷的力学性能和EMI屏蔽效果。这项研究为高效强化和功能化陶瓷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推动相关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