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研究人员展示自组装电子器件
一旦结构达到所需的尺寸,模具就会被移除,然后对阵列进行加热。热量会分解配位体,释放出碳原子和氧原子。金属离子与氧相互作用形成半导体金属氧化物,而碳原子则形成石墨烯薄片。这些成分组装成一个由石墨烯片包裹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分子组成的有序结构。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技术制造出了纳米级和微米级晶体管和二极管。
-
Cement Concrete Comp. :硫酸盐侵蚀下氧化石墨烯纳米片水泥砂浆劣化机理的实验与模拟
本文证明了在实际工况条件下使用较低掺量的GO来增强水泥砂浆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可行性。具有高长径比和良好分散性的纳米片作为纳米外加剂可显著提高水泥基材料耐腐蚀性,为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中提供了新途径。当预测GO改性砂浆在硫酸盐侵蚀下的使用寿命时,本文所提模型可作为纳米尺度和宏观尺度之间的关键联系。此外,开发考虑GO分散性的模型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石河子大学科研团队在硅掺杂石墨烯类材料增强氧还原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Carbon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了二维硅掺杂石墨烯类材料(Si-GLC),其特点是含有“C-O-Si”键,通过原位掺杂方法实现。由于硅的电负性远小于碳和氧,形成“C-O-Si”键导致硅失去大量电子并带正电,这增加了对电子氧的吸附,从而提高了氧还原反应的活性。
-
东北电力大学范晶团队在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界面特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ASS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水性乙腈-离子液体(ACN-ILs)在石墨烯表面的界面特性,并探讨了ACN含量和表面电荷密度的影响。这项研究为进一步推动离子液体作为超级电容器电解质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青年科学家专栏 | 石墨烯莫尔异质结中局域-巡游电子的竞争和耦合
总结了转角石墨烯体系中局域-巡游电子的竞争和耦合作用对新物态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以及对新原理器件设计提供的思路。
-
“沈之荃高分子科学讲堂”第六讲:冯新亮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中,冯新亮教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引出石墨烯及其他有机二维材料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以及所在课题组最近在原子/分子水平或介观尺度上通过结构控制对新型有机2D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的努力,具体包括有机二维共轭导电聚合物和超分子聚合物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表征,并结合关于空气-水界面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有机二维晶体材料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报告最后,冯教授引用Sir. Andre Geim(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Graphene is longliving.”作为总结,表达了他对于石墨烯的未来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的信心。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胡进波教授团队在JMST发表:木材横截面“生长”微纳冬青树叶状石墨烯基光热转化层——打造“树冠”式光热蒸发器
受自然界树冠蒸腾作用的启发,在木材横截面“长出”酷似“冬青树叶”状的石墨烯光热转换层。获取的石墨烯/木材复合材料超级蒸发器,上层石墨烯层高效的吸收光并转化为热能,下层木材源源不断传输水分并作为与水体的隔热层。大量的试验检验与理论模拟证实:绿色的、易操作、可商业化的石墨烯/木材复合材料超级蒸发器,在海水淡化和含重金属/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将展现出卓越的功效。
-
AM:双层石墨烯-CrOCl异质结构中非挥发态的磁电协同控制!!
这篇文章报道了在双层石墨烯(BLG)与铬氧氯(CrOCl)异质结构中,通过磁电协同控制实现了非挥发性状态的调控。研究发现,CrOCl的自旋态对BLG的电荷转移和相关性增强的新兴性质有显著影响。通过精确的电容测量技术,观察到了异质结构中电荷状态的惊人迟滞行为,这种迟滞行为仅依赖于磁场调控过程,而与电学调控过程无关,并且可以通过电场调控来关闭,为非挥发性存储提供了新的机制。
-
鲁东大学陈雪叶教授团队CEJ: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湿度/压力双模传感器
研究团队利用激光诱导石墨烯的特性,结合多孔纸纤维的优势,制备出了柔性可穿戴双模湿度/压力传感器。该制备方法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研究提出的双模态碳纸纤维传感器(LGTP)创新性地结合了水合电化学性质和压阻原理,通过精心设计的结构和材料组合,实现了湿度和压力的双监测功能。
-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结构的低应变、高灵敏柔性应变传感器
选取具有低模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和丰富碳元素含量的聚酰亚胺(PI)作为LIG的前驱体材料,通过激光诱导形成石墨烯,然后在LIG上加入银纳米线(Ag NMs)溶液的方式,使传感器具有低应变高灵敏的性能。
-
中南大学银恺JMCA:基于飞秒激光诱导超疏水石墨烯的光热-风协同高效抗冰/除冰材料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热-风协同效应的高效能量利用策略,结合超疏水性,用于抗冰/除冰。他们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一步法在聚醚醚酮(PEEK)表面构建了光热超疏水微/纳米结构。
-
化学家开发出基于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为先进诊断技术铺平道路
我们在石墨烯上应用了一层分子碳膜,它和石墨烯一样薄,只有一纳米。Turchanin 解释说:”这个中间层是介电的,也就是说它不导电。”这两种成分通过所谓的范德华力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异质结构,我们能够在不影响石墨烯电子特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功能化”。作为捕获分子,研究人员在分子中间层的化学活性官能团上配备了人工生产的aptamers,这种aptamers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结合特定分子。
-
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小萧团队:介电-磁损耗机制操纵还原氧化石墨烯的介电参数以增强电磁波吸收性能
通过水热和热还原法制备了铁微米片/还原氧化石墨烯(Fe/RGO)材料。Fe微米片既可以调控石墨烯的介电频散特性同时其自身的磁性能增强了磁损耗。
-
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膜的离子分离
首先,概述了GO纳米流体膜的两种制备策略:平面内和层间纳米流体通道的构建。然后,讨论了影响通道内部和外部微环境的基本因素,解开了离子透过受限GO纳米流体通道传输行为的机制。重点详述了物理结构(如通道高度、长度和取向)、化学特征(如官能团、活性位点和电荷性质)和环境刺激(如驱动力、pH条件和竞争离子)的影响。最后,总结了GO膜在离子提取、离子去除和离子转移过程中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
刘忠范院士团队,低温生长石墨烯薄膜大突破!
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氧自由基(C─O radicals)的低温石墨烯生长策略,不仅实现了无缺陷、无皱纹且单晶化的石墨烯薄膜制备,还揭示了甲醇前驱体在碳氧自由基生成和缺陷控制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