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新型蚁鼻式传感器迅速防止食物变质
传感器领域的一项新发展–蚁鼻(Ant-nose)–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这种电子鼻使用一根天线,依靠氧化石墨烯来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传统系统需要多个传感器,而蚁鼻只需一个传感器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复杂性和能耗。
-
2024年北京大学“AI+NEW MATERIALS”国际论坛举行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教授潘锋、孟鸿,澳门大学教授Hui Pan,胡志明市科技大学副教授Nguyen Thanh Hai和拉曼大学副教授Pei Song Chee分别作闭幕式报告,介绍了AI和图论结构化学在新能源与新材料中的应用、AI可编程新型发光多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AI辅助石墨烯线的开发与设计等,为未来AI与新材料深度融合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方向。
-
SPT:纸基激光诱导石墨烯制备的生态友好型超润湿Janus膜,用于光热防冰和按需油水分离
作者研究了一种结合仿生结构和表面修饰的纸基LIG制备非对称超湿Janus膜的方法。分子动力学模拟说明了基于纸张的LIG转化机制。十八烷硫醇修饰的仿生新月形LIG表面具有超疏水性能,水接触角(WCA)为157°,水滑动角(WSA)为3.5°。等离子体修饰的LIG表面具有超亲水性,WCA为0°。Janus膜可高效分离轻油-水和重油-水混合物。此外,具有优异光热性能的Janus膜的超疏水表面表现出优异的防冰能力。
-
EcoMat: 定制化石墨烯量子点助力FA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提升
通过精确控制GQDs的烷基胺链长度(如丁胺C4、辛胺C8和十二胺C12),赋予其适配特定PSCs界面的理想光学和电子特性。研究发现,引入C4-GQDs能够显著优化SnO2电子传输层(ETL)的能级对齐和导电性能,而C12-GQDs则通过降低钙钛矿表面的陷阱密度,有效增强了缺陷钝化效果。
-
用于伤口监测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导电功能医用蚕丝缝合线
该缝合线表现出优异的电导率,展示了快速响应和循环重复稳定性,即使在不同的拉伸应变和湿度条件下,电阻变化也能保持均匀,具有传感稳定性。此外,在模拟生理盐水、胃液和肠液中,该缝合线也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这种CA-rGSFS在稳定和连续感应伤口变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从而有利于术后诊断、康复锻炼和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它将有助于减少术后住院干预,为未来的临床外科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
书评|Angewandte Chemie|用于水、气体和离子分离的2D纳米片及复合膜
开创性的基于GO的膜在气体分离和可能的液体分离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交联GO膜提高了膜在水中的尺寸稳定性,使其有能力长期稳定的进行海水淡化。GO的交联还可以调节影响分子转运的纳米通道的大小,从而改善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排斥。
-
【Nano Energy】原位泡沫3D打印:采用PVDF/石墨烯纳米复合泡沫的轻质柔性摩擦电纳米发电机
近日,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轻量且可拉伸的泡沫聚偏二氟乙烯(PVDF)/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将不同质量分数(2%、3%、5%、7%)的石墨烯掺入PVDF中,并结合3wt.%的发泡剂,制备了多种不同的3D打印丝材。随后,采用熔融丝材制造(FFF)技术打印了这些PVDF纳米复合泡沫材料。流变学测试表明,发泡剂和石墨烯的加入显著增强了PVDF泡沫的剪切变稀行为并引发应变硬化,显示出它们在泡沫3D打印中的应用潜力。
-
空工大白二雷团队顶刊:动态冲击荷载下氧化石墨烯接枝碳纤维改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应变率效应
近日,空军工程大学白二雷团队为改善碳纤维表面光滑、与混凝土基体结合效果差、在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易拔出等缺点,将氧化石墨烯接枝在碳纤维表面制得了氧化石墨烯接枝碳纤维(CF-GO),并研究了动态冲击荷载下CF-GO改性混凝土(CF-GOMC)的力学性能及应变率效应。
-
印度理工学院Carbon:瞬态焦耳加热法制备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
在碳布上紧密的氧化石墨烯薄膜经过单一50毫秒电流脉冲后转变为大孔石墨烯结构,而通过连续的超短(100毫秒)电流脉冲的KOH激活过程中引入了基平面纳米孔。优化后的激活过程不仅在石墨烯基平面上形成了平均直径为6纳米的均匀纳米孔,而且在激活过程中引入了一些额外的伪电容氧化官能团。与常规的热和化学策略相比,这种电激活过程更为直接,所需的热预算非常低,且能直接得到即用的电极。
-
编委动态丨魏飞教授团队最新JACS 探秘单壁碳纳米管生长与缺陷记忆
这项工作从变异角度揭示了SWNTs生长过程中的对称性破缺现象及其记忆保留特征,这一研究加深了对碳纳米管生长进化生长过程中缺陷特征和规律的理解,为碳纳米管的可控合成提供了全新视角,并进一步揭示了材料突变机制与性质调控之间的深刻联系。此外,它为生物和非生物系统中记忆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
-
未扭转三层外延石墨烯中自发涌现的应变电子学效应与条纹状堆叠区域研究
这种可控制生长的孤立且条纹状的ABA/ABC区域,为在这些区域上制造量子器件开辟了道路。这些关于在碳化硅上自组装形成ABA/ABC外延石墨烯条纹的发现,无需耗时且难以规模化的石墨烯剥离、对齐和扭转过程,为石墨烯在电子器件中的不同潜在应用提供了可能。
-
上海交通大学第十期“咖•沙龙”举办
四位主讲嘉宾先后介绍了各自的科研成果、发文经历和心得体会。史志文教授作题为《面向未来高性能电子器件的石墨烯纳米带》的报告,建议科研人员在研究科学问题时,留意异常现象,重视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提升成果质量。陈国瑞副教授作《特殊堆垛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物态的实验探索》的报告,强调科研工作中导师要呵护学生科研热情,激发学生工作动力,与学生要互相成就、实现双赢。李听昕副教授作《双层石墨烯中的可调超导态》的报告,以自己科研经验表示科研征途中的“幸福时刻”是科研人们多年准备、不懈坚持的馈赠,勉励大家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科研中遇到的挫折。李耀义副教授作题为《单个磁通涡旋中多重Majorana零能模的实验探测》的报告,强调科研中重视量的积累,重视以前的研究成果,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经验”。
-
韩国InBCT公司:证实纳米石墨烯在动脉粥样硬化类器官模型中的疗效
InBCT公司的 “BIOGO® daNGO™” 是一种尺寸为 12 纳米(nm)的超细微石墨烯材料。其特点是对细胞毒性较低,且药物结合性与生物相容性较高。研究人员证实,在施用 daNGO 后,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呈现出逐步缓解的效果,同时也验证了它能够促进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免疫细胞生成这一事实。
-
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可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观察化学反应
通过在液体样品的上方和下方各放置一层石墨烯,科学家可以保护样品免受光束和其他干扰。2014 年,Klie 在研究铁蛋白(一种对储存铁很重要的蛋白质)时,成为最早使用这种系统的人之一。
-
研究人员展示自组装电子器件
一旦结构达到所需的尺寸,模具就会被移除,然后对阵列进行加热。热量会分解配位体,释放出碳原子和氧原子。金属离子与氧相互作用形成半导体金属氧化物,而碳原子则形成石墨烯薄片。这些成分组装成一个由石墨烯片包裹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分子组成的有序结构。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技术制造出了纳米级和微米级晶体管和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