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资料
-
【芯观点】2022年,或成国产手机厂商新拐点?
2022年第一季度,可能是手机厂商在疫情中度过的第二个寒冬。业内的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报告称,2022 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 14%,为7420 万部,整体接近 2020 年第一季度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后的销量。
-
制氢技术获新突破,以每方2.1元出售,氢能时代或将来临?
能够固定储存氢能源,并且控制在每方2.1元,这个价格其实是因为其中用到了一种固态储氢的物质叫做石墨烯,我们知道石墨烯是一种很便宜的材料。
-
如何选择优质的导电碳黑
优质的导电碳黑需具备的三要素:1. 吸油值DBP越大,碳黑结构性越高,导电性越好。2. 比表面积越大,导电性就越好。3. 表面官能团少的碳黑导电性更好,它们的PH值通常成弱碱性或中性。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一季度销量座次重排 vivo登顶
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了中国市场今年一季度手机销量报告。总体来看,当季国内手机销量同比下滑14%,跌至7420万部。厂商座次对比去年同期可谓“洗牌”,按照今年一季度销量份额,依次是vivo(19.7%)、OPPO(18%)、苹果(17.9%)、荣耀(16.9%)、小米(14.9%)和华为(6.2%)。
-
北交所观察丨行业不赚钱,股价遭腰斩,抱上美的集团大腿就能高枕无忧吗?
所以整体来看,国内家电行业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爆发力明显不足,那么对家电外观复合材料行业的需求自然随之“黯淡”。而非家电领域的应用虽前景可观,但业绩回报周期长,目前业绩贡献极低。此外,由于技术门槛并不高,行业本身算不上赚钱的生意,再加上近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上游原材料成本对业绩影响颇大,金属外观复合材料行业的利润空间势必进一步被挤压。而且拾比佰自身对美的集团有一定的依赖,需要注意其损失核心客户的潜在风险。
-
科学通报:反应釜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
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的范楼珍教授、谢文菁教授等人将对水热/溶剂热反应釜的结构、高温高压工作原理、规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实际应用以及反应釜在纳米材料和聚合物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该研究成果以“反应釜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为题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
作为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工具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兴起
用于食品和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色谱法(如 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学法(如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成本高、耗时长,因此仍需改进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由于其简单、灵敏和经济实惠,非常适合食品安全监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既可用于监测重金属和毒素等食品污染,也可用于监测空气质量等影响食品生长的环境因素。
-
【深涂学会 涂料技术】这些新型设备能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石墨烯!
制备石墨烯原来可以这么简单。机械剥离均是采用机械剪切力快速制备石墨烯。不但无污染,而且可以批量制备石墨烯,使石墨烯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进而推动了石墨烯在橡塑增强、锂电池石墨烯导电剂、导电油墨、防腐涂料、散热涂料、混凝土增强、可加热纺织物、导热膜等的规模化应用。机械剥离已经开启了规模化低成本制备石墨烯的号角,其发展潜力无限。
-
干货!2021年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国恩股份:重点推动可降解材料研发和生产
在汽车材料方面,公司重点开发低VOC,低碳挥发材料,高性能增强发泡材料、低蓄热聚丙烯内饰材料、高光免喷涂PC/ABS合金材料、免喷涂PP材料耐醇解尼龙增强材料,及新能源汽车方向无卤阻燃耐候聚丙烯材料的研发攻关,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在5G材料方面,重点开发5G天线罩材料、低共震高抗冲材料、耐溶剂高光增强阻燃PC/PBT合金材料、耐刮擦光扩散PC/PMMA材料、低介电改性PPO材料、耐磨耐高温尼龙PPA材料、海底光缆增强增韧PP材料等来满足市场需求。在医用材料方面,重点开发吸氧机呼吸面罩及防护面罩TPE材料。2021年,公司将重点推动可降解材料研发和生产。
-
研磨与分散是制备石墨烯粉体的重点
如何选择适当助剂以避免粉体再次凝聚及如何选择适当的研磨机来控制研磨浆料温度以降低或避免布朗运动影响,将成为砂磨机湿法研磨制备纳米级粉体研磨与分散的关键技术。
-
保鲜膜的分类
保鲜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我们只知道它是我们保鲜的好帮手,但是却不知道它有几种类型,有何作用。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露一下。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PE和PVDC保鲜膜是目前最健康安全的产品,而PVC正在逐渐被市场淘汰,但由于PVDC高昂的价格不符合当前国民消费需求,所以PE保鲜膜仍是现在的主流。
-
石墨烯在含能材料应用方面的局限性及发展前景
石墨烯在含能材料体系中的应用也存在诸多挑战,虽然目前石墨烯基含能材料在实验室阶段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工程化应用能否达到实验室的效果,以及实际生产中是否具备安全性都尚需继续探索。首先,如何控制石墨烯与负载纳米粒子的复合比例使含能材料达到最优的性能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其次,石墨烯的真实比表面积会远低于理论值,难以精确控制,从而使得含能材料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最后,作为纳米材料,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大规模生产始终面临挑战,如何高质量、大规模、低成本和绿色的生产还有待探索。
-
十年磨一剑!科研人员如何将自己的成果落地?这篇Nature给了大家答案!
01 引言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工业转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由于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一般仅为20年,而技术开发、验证、放大与应用耗时较长,使得科技创新的转化演变为一场与时间的竞赛。 02 故事缩影 甲烷(CH4)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第二大温室…
-
麦腾洞察 | 负极材料与石墨家族风云(下):“超级英雄小儿子”石墨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我国石墨烯产业现在正处于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相信在人才、技术、政策、资本等多重赋能的条件下,石墨烯下游应用市场会逐次实现爆发式释放,呈现产业蓝海。届时这个超级材料就会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生产制造中,从而成为真正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