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评论
-
毕业致辞|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在北京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我是从事石墨烯新材料研究的,也在进行着一个大胆的实践。我创建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正带领数百名“石墨烯人”努力拼搏着,希望能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探索上有所突破,解决我国高科技产业面临的诸多“卡脖子”问题以及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我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墨烯产业。
-
人物访谈||刘立伟:石墨烯为高性能涂料开创新的市场机遇
刘立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石墨烯制备与应用课题组长、国家石墨烯标准化推进工作组成员、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顾问委员、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石墨烯产业联盟标委会委员、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碳素材料分技术委员会薄层石墨材料工作组委员、常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会成员。参加起草《石墨烯锌粉涂料》行业标准和CSTM团体标准《涂料中石墨烯材料的测定》。
-
渝三峡“石墨烯涂料大计”再遇挫
在最新公布的2019年年报中,渝三峡表示,“目前我公司石墨烯防腐涂料已基本定型,其中主要产品目前已成功推广应用于高铁、石化、钢结构厂房等多个项目工程的涂装上。”然而现实很骨感。从四通矿业到湖南中渝,渝三峡对于石墨烯涂料的探索可谓屡试屡败,包括“拟在彭山建设石墨烯涂料生产线项目”也没有了下文;唯一保留的在江苏道蓬身上的投资,但5%的比例明显不足以让渝三峡有更多的作为。
-
工业化, 让石墨烯“接地气”——访泰启力飞“掌门人”甘秋洋
“我们把生产基地放在永安,厦门总部主要作为产业研发基地。”科研、生产“两手抓”,厦门、永安“两头跑”,这是甘秋洋的工作常态。一年7万公里的行车里程,他都贡献在了两地来回奔波的路上。
-
调研手记:”石墨烯产业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工匠精神”——赴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调研手记
近日,笔者随调研组走进位于西山脚下、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BGI 是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2018 年 10 月揭牌运行,致力于打造引领世界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全方位开展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
-
预见2020:《2020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全景图》(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进出口数据等)
体育用品产品种类众多,对应上游原材料来源丰富,主要原材料包括了碳纤维、橡胶、塑料、皮革、钢材、合金、铸件、五金件、纤维、纱线、电子仪器等。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发展,体育用品行业也进入了崭新发展阶段。
-
一文看懂”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它都能干啥?
石墨烯是目前人类已知强度最高、韧性最好、质量最轻、导电性最佳的材料,也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可能得到大力发展的新技术之一。可是因为技术难度高,目前尚未得到大范围应用。作为行业领军者的华为,却敢为行业先,再次加码石墨烯技术。并在近日得到了工信部的点赞,一场新材料、新技术风暴或将就此开启!
-
侨智先行 活力杨浦丨周忠福:科研与创新并行 新材料应用的中欧合作之路
2013年,受国内“双创”热潮的感召,在英国顶尖高校留学与工作了多年的周忠福回国创立上海晶顿科技有限公司,带着一群有激情敢创新的多学科年轻人才,在新材料这一先进制造的先导产业不断求索,以国际化产学研的形式推动关键材料的科研和产业化。在他们的努力下,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新材料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和独特的性能。
-
产业观察:刀片/石墨烯/“无钴”电池谁才是动力电池的未来
随着行业需求的增大、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市场对于电池技术的迭代,也向着多样化以及技术化发展。近日,电池行业内重磅消息不断,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丰巢集团推出的“无钴”电池、再加上广汽宣布石墨烯电池技术取得突破,一时间,电池技术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盛景。既牵动着消费者,也影响着资本市场。
-
航空工业哈飞复合材料车间奏响奋斗交响曲
“肖老师,怎么找准加强点啊?”“肖老师,需要你的指导!”一位高高瘦瘦的年轻人放下手中的真空表,应了一声“来啦!”他是成型一工段技师肖野。这位有10年党龄和工作经验的85后“老师傅”熟知型号所有零件,是公认的攻关能手,工字梁等成型难题就是他攻克的。
-
可重复使用口罩来了,你会用吗?
公开资料还显示,上海、北京均有公司宣布研发出使用纳米或石墨烯等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口罩。目前,一些产品未获得医疗器械相关证件,只在一些超市和电商平台出售。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可重复使用口罩价格在每只四五元到几十元不等。
-
代表委员:新型研发机构切忌“新瓶装旧酒”
“这两年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大有星火燎原、遍地开花之势,但从目前看,绝大部分定位不清,模式不清。”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委员直言,“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
调动起科技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与主观能动性,做真正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的东西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解决我国高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解决现行的“数字化”“帽子化”“行政化”“功利化”的人才评价体制,要诀是“精简帽子”“减少评价”“放水养鱼”“大胆激励”。与此同时,不能把“创新”当成口号、把重视基础研究当成“招牌”和“灵丹妙药”,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兴趣导向,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当前尤其要防止高科技(产业)领域的“病急乱投医”和“大跃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