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评论
-
石墨烯获得牵引力 石墨烯供应的增加和对其特性的日益了解促使复合材料制造商尝试使用纳米材料
“我们有比较研究,石墨烯的负载系数从0.9%到0.5%到0.01%,仍然使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提高了35%到45%,”The Graphene Council执行主任Terrance Barkan说,该委员会正在领导鼓励石墨烯用于商业应用的努力。
-
汽车保卫战打响!上下游产业链复工复产进行时
不同于龙头企业,小微公司的复工复产节奏没有那么迅速。譬如张良(化名),他是沈阳一家新能源动力电池公司的负责人,公司业务主要以石墨烯材料研发为主,生产石墨烯锂硅电池等产品,上海大众、一汽新能源等企业均为其下游客户。
-
新冠病毒会越变越弱?口罩里含石墨烯危害健康?4月“科学流言榜”上榜流言
真相解读:目前市面售卖的所谓“石墨烯口罩”多为噱头,例如某款“生物质石墨烯”原料,经查实为秸秆加工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口罩材料采用纳米级活性炭,长期佩戴活性炭口罩的确存在吸入颗粒的风险。公众日常防疫,选择符合国标的防护口罩。至于棉签,添加石墨烯或活性炭更是无稽之谈。
-
三十余载勇立潮头,靠的是什么?
富思特集团,始建于1988年,前身为云梦县塑料薄膜厂,是一家专业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热收缩材料、聚酯工业基材、功能性膜级聚酯切片等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中国包装龙头企业、湖北省重点扶持的包装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
-
劳动创造幸福 奋斗成就梦想
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后安军伟来到了乌兰察布兴和县,带领清华、北航、航天五院8名博士团队,经过5年的一线研发,突破石墨烯低温负压规模化可控制备及应用技术瓶颈,把石墨烯的成本从每克几百元降到了每克五毛钱。经过反反复复100多次的研究,终于制造出了30公斤的石墨烯,大小厚度以及石墨烯表面的杂质含量都是国内同类一流水平。
-
【劳动者之歌】洪昱斌:创新求变的国内膜行业“领跑者”
洪昱斌带领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经过小试、中试和工程应用验证等环节,研制出了“黑金膜”。它有着优异的过滤性能和抗污染能力,水通量是普通加强型膜的1.5至2倍,抗污染性能也比普通膜丝提高了1.5倍以上。去年,全球首条工业化规模制备石墨烯膜生产线在三达膜实现量产,年产量达10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亿元。目前,“黑金膜”已经在河南、吉林、湖北等省份落地应用。通过三达膜的水务云系统,可以看到在河南许昌的一个污水处理场,生化池中的浑浊污水经过“黑金膜”处理后,变成了净水。
-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本——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方大炭素
2021年,方大炭素石墨烯口罩成功上市并获得欧盟CE认证。这是方大炭素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向碳碳复合材料、石墨烯研发与应用、核石墨研制等高端产业链不断延伸取得的重大突破。
-
让石墨烯“钱途”无量的清华博士后——记内蒙古清蒙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安军伟
40岁的安军伟穿着朴素,讲话时语速很快,谈起与石墨烯相关的话题时满怀激情。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内蒙古清蒙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是内蒙古“草原英才”人才项目引领支持计划和“兴和县石墨烯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领军人才,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北疆工匠”。
-
Integrated Graphene团队:第 18 期 – 工艺开发工程师 Michael Buhagiar
MB: 我每天的工作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试生产线上的工艺开发工作,这是我从零开始设计和指定的;另一部分是实验室中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这使我每天的工作都充满变化和挑战,并且每天都要与开发科学家团队密切合作。在我的工作中,我不断尝试进一步拓展工艺边界、排除故障、优化和标准化。与此同时,我还致力于设计可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工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但又令人生畏的前景,因为这些工艺非常新颖,我们实际上是市场的开拓者。
-
陈成猛 | 炭材料未来可期: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
近日,《Carbontech Magazine》有幸采访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成猛,陈成猛及其团队在炭材料领域贡献了诸多创新性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超级电容炭技术正从中试迈向产业化,有望解决超级电容行业关键材料国产化难题。
-
负极材料上市公司一季报“飘红” 企业布局新型材料筑高“护城河”
行业大规模扩产自然引起了不少投资者关于“产能是否会远远超出市场需求”的担忧,贝特瑞对此表示,目前负极市场整体供应还是偏紧张,负极规划新建产能主要是面向未来的新增需求,产能释放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特别是原行业外企业新建的产能。
-
【赛迪智库观点】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进展、新挑战
我国石墨烯产业已经发展了十余年,期间在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相关高校等通力合作下,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均呈现跨越式增长,并在部分领域初步实现产业化应用,产业化进程居全球前列。作为一种前沿新材料,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好的成效实属不易。在经历了前期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后,目前国内石墨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尚处于产业化突破前期、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力逐渐成为共识,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挑战。
-
视频号“大咖开讲”系列之丁古巧(上海微系统所) | 2021石墨烯大会完整报告
丁古巧,现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上海交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在化学材料领域跨国龙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具有丰富的碳基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经验。于2010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邱介山:以碳“治”碳、大有可为
本期《Carbontech Magazine》特别邀请到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从学术和产业角度出发,分析碳材料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应用前景。本文根据邱介山教授的专访内容整理编辑。
-
新创客 | 油耗降低约20%~这款黑科技竟是“省油小能手”
石墨烯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将原汁原味的少缺陷二维石墨烯纳米片尽可能暴露出来,然后均匀分布在整个空间内,这样就将其卓越的性能传递给基质材料,从而发挥它对最终产品性能显著提升作用。这意味着新表面的形成必须克服自身表面张力以及石墨烯与基材的界面阻力才能实现。随着市场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团聚问题已成为石墨烯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提高单层或少层石墨烯分散性已经成为提高产品(材料)质量、性能和工艺效率不可或缺的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