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评论
-
“登过3000米的山峰,再看到2000米时就不会感到恐惧” 周树云:窥探自然奥秘 感受物理之美
低维量子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以其新奇的物理特性和全新的器件应用而广受关注。例如,相比于石墨的三维立体结构而言,石墨烯以其单原子级厚度可以被视作“二维”这样的低维材料,其中的电子结构也会因为维度的降低而发生剧烈的变化。周树云的研究,正是要探索二维材料及拓扑材料的非平衡态超快动力学和光致新奇物理效应,尤其是致力于实现周期光场驱动的瞬时能带调控和瞬态相变。
-
民营企业如何走好多元化之路?辽宁方大集团董事、副总裁徐志新:着力聚焦实体经济
在不同板块的发展规划方面,方大集团炭素板块将大力开发石墨烯材料电池电容器和钠离子电池关键负极材料的研发应用,经营规模达到1500亿元
-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打造千亿级“石墨烯产业树”——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院士
近花甲之年,刘忠范院士毅然创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全身心投入到石墨烯的产业化推进。近日,仪器信息网有幸采访了刘院士,聆听他与石墨烯的不解之缘,以及石墨烯产业化道路上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就。
-
大咖眼中的石墨烯:“王者依旧,任重道远!”
“但产业化是一回事,在市场上‘活下去’是另一回事。如何通过石墨烯材料的优良性能,形成良好竞争力,甚至形成卖方市场,任重道远。”同样的,石墨烯的未来,也任重道远。
-
大江东︱走近科学大咖③安德烈·盖姆:科研不是“哈利·波特”,但更能创造奇迹
盖姆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石墨烯等二维原子晶体材料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数十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其中多人已成为我国石墨烯研究领域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
家在上海|学术夫妻联手发Nature,是什么让他们能安心搞科研?
李听昕主要研究二维半导体材料,刘晓雪做的则是石墨烯超导态研究,方向不完全相同,但在物理方面有相通。两人的实验室分别在闵行、浦东,有一些资源可以合作共享,学生有时也两头跑。“由于长期合作的积累,我们讨论问题比较合得来,效率比较高。如果我们认准了一个问题,就会着手一起做,在指导学生方面也一起配合。”刘晓雪说。
-
科创会客厅|”清新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康飞宇教授:碳材料先驱助力“绿色”经济转型
近日,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专访康飞宇教授,了解他的科研历程、科研成果以及其对科研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石墨烯如何彻底改变电池行业?
在本文中,我们将邀请您了解石墨烯将如何改变电池行业,迎接未来的能源挑战。
-
陈成猛:求新求变的“炭”究者
回看陈成猛的履历,他确实不算一个“安分”的人。从钻研矿物加工到研究石墨烯,从制备电容炭到研发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他和团队成员在炭材料世界不断发掘研发方向,进行新的尝试。
-
财说|石墨烯产业化之路仍遥远,德尔未来为什么还要斥资2.8亿收购石墨烯矿产?
显然,这项收购短期内并不会提振上市公司的业绩,相反,会影响德尔未来的现金流。而且,由于这项交易的对手方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及董事,也增加了他们此举是向上市公司“套现”的嫌疑。
-
汪进:以数智电力赋能行业转型升级
汪进表示,正泰发展40年,已从单一的电力产品生产商发展成为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正泰在数智电力、石墨烯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将助力解决全球能源消耗的难题。
-
“石墨烯之父”:最好的发现来自意料之外
2019年,安德烈·海姆接受《环球科学》的采访,谈论了关于石墨烯及其之后诞生的二维材料。20年前,很多人认为二维材料不可能存在;但随着石墨烯的发现,数百种二维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在“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看来,二维材料的黎明已经到来。
-
石墨烯发现 20 年:从明星材料到过度炒作的受害者
可以说,人们在要求石墨烯达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标准。一方面,大众媒体为了增加点击率而夸大有关石墨烯的科学故事,另一方面,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学者们也不免会过度夸大自己所钟爱的材料的潜力。我不得不先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比如有助于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但一旦进展看起来令人失望,就可能出现强烈反对的声音。
-
学成归国 创新育人
走进三达膜公司的生产车间,可以看到轰鸣运作中的机器以及白色纤长的CERAMEM陶瓷膜、黑色且拥有强抗污染能力的HFBG石墨烯膜。
-
刘忠范院长: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做石墨烯产业的引领者
我从事石墨烯新材料研究。从实验室里的石墨烯样品,做到规模化的石墨烯产品,进一步做到市场化的石墨烯商品。一路走来,深感做点“真正有用的东西”的不易。在象牙塔里写文章是一种追求,但是要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技术层面的、也有市场层面的、还有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利器,而改革则是走出困境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