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评论
-
石墨烯产业,重庆布下“先手棋”
石墨烯产业在我市的崛起,离不开它的前端研发平台——2011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成立伊始就确立将石墨烯研发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于当年底研发出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制造工艺。
-
反目丽港稀土 财务被疑造假 烯碳新材吸金隐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今这一幕又在重演,这次“吸金”的则是烯碳新材的大股东沈阳银基集团。经过一轮“低吸高抛”, 银基集团现已轻松落袋近5亿。
-
石墨烯产业化:应用之困待解
石墨烯从2004年发现至今,其产业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关键在于石墨烯整个产业链到目前为止仍未实现疏通和整合。
-
石墨烯上游产业“泡沫化”端倪初显 重上游轻下游、重科研轻应用、重噱头轻实干
我国多地近年上马石墨烯及相关产业热情高涨,这一新兴产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重上游轻下游、重科研轻应用、重噱头轻实干等“泡沫化”端倪初显。专家称,若放任自流,恐将导致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起大早、赶晚集”。
-
圣泉集团:石墨烯打开想象空间
圣泉集团或是赶上了“好时候”,站在了中国石墨烯产业爆发的“风口”。据该公司董事长唐一林介绍,圣泉集团石墨烯配合做出的功能性复合纤维具备优良的导热、导电、抑菌、远红外保健等功能,目前公司专利布局已逐步展开,下一步将稳步开展该产品的产业化工作。与此同时,石墨烯在皮革等其他复合材料上的应用也在同步进展中。
-
石墨烯破解产业瓶颈需实现下游规模化应用
石墨烯导电添加剂在动力电池应用已形成万吨级的量产,比如比亚迪汽车采用石墨烯锂电池。“降成本、提性能,石墨烯不仅提升了电池的性价比,而且加速了充电时间,但在电容量上没有明显突破。”
-
石墨烯材料“躁动”频繁 2015年是产业化元年?
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高韧度、高强度、超大比表面积等特点,其在锂电池、触控屏、半导体、光伏、航天、军工、LED等众多领域皆可以广泛应用。沉寂了半年以后,石墨烯最近又躁动起来,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更是提出了2015年将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爆发元年的观点。
-
律师质疑金路集团涉嫌虚假陈述 董秘:生存发展需要
由于去年底转让一个石墨烯项目的决定,公司先是遭到了50名中小股东的起诉,然后又遭到律师质疑,称公司涉嫌虚假陈述。不过,金路集团董秘刘邦洪否认了相关指控,他向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解释,转让石墨烯项目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刘忠范院士:国内石墨烯研究“虚火过旺”
然而,刘忠范认为,国内的石墨烯研究存在太多急功近利的行为。“很多都是短平快的粗放型研究和概念的炒作,市场也非常无序,多数企业是为了炒作石墨烯而一拥而上的小作坊式的企业,没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来支撑真正的石墨烯产业化研究。”刘忠范说。
-
全国政协委员 胡万宁:石墨烯产业发展须有顶层设计
作为一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硬的韧性纳米材料,石墨烯在电子、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启动了一系列关于石墨烯产业的研究计划和项目,并将石墨烯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
-
石墨烯产业发展急需高质量石墨烯材料的生产
记者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石墨烯生产企业使用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有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剥离-还原法、插层-剥离法等。其中就大量制备石墨烯材料而言,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大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而石墨烯粉体和浆料则大多采用的是氧化-剥离-还原法和插层-剥离法。
-
石墨烯手机首次量产商业化之路仍漫长
近年来,我国智能手机领域已成竞争红海。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小米、华为等都开始锁定2000元左右的智能机市场,而嘉乐派在该领域并无优势,其商业化道路还面临不少挑战。
-
胡亚枫听取赵连城院士及团队关于石墨烯研发及产业化事宜的建议
2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连城带团队成员向省里汇报石墨烯研发及产业化事宜。
-
“超级电池”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西班牙这方面的技术发展目前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当地已有多家创业公司致力于相关研发。不久前媒体关注的一则消息称,西班牙一家企业与当地大学合作开发出新型石墨烯电池,如用于电动汽车,只需8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充电,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