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
重创新 促发展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深化产学研融合
此外,为深化多方合作,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分别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泰林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4家单位现场合作签约。
-
刘忠范院士:我国石墨烯玻璃晶圆氮化物材料外延取得“0到1”的原创性突破
记者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获悉,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刘志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高鹏等合作,提出了一种纳米柱辅助的范德华外延方法,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国际上首次在玻璃衬底上成功“异构外延”出连续平整的准单晶氮化镓(GaN)薄膜,并制备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相关成果7月30日发表于《科学》子刊《科学·进展》。
-
刘忠范:“石墨烯热”中更需坐得住冷板凳
“石墨烯产业必须要有‘杀手锏级’的应用,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瞄准现在,关注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
-
山西大学 : 利用OAT法实现超高垂直石墨烯薄膜生长
然而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竖直石墨烯的实际应用受到其高度饱和现象的限制,无法在高能量、高功率的超级电容器上充分发挥优势。竖直石墨烯高度通常在几百纳米至几微米,其高度饱和是由于竖直石墨烯片层随着沉积时间增长而聚合,改变了等离子体中鞘层电势使其分布趋于均匀,导致沉积过程中的活性粒子分布也趋于均匀,失去了在竖直方向的沉积优势。
-
张生:这张膜将改变燃料电池
近日,张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爵士等人合作,证实了石墨烯、氮化硼等二维材料具有质子传导性,并进一步发现,把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云母用于燃料电池的高温质子交换膜,比目前商用膜性能更优、更节能环保。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与《自然·通讯》上。
-
年轻小企业如何长成 石墨烯制备“单打冠军”
这家2014年起进军石墨烯材料领域的“年轻企业”,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剥离法为核心的制备石墨烯材料专利运营组合,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300多件,授权专利150多件,并正进军海外专利布局。一家小企业缘何成为石墨烯制备“单打冠军”?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
刘忠范院士:用“鸡蛋模型”新机制补齐石墨烯产业短板
“这表达了研究院的定位。我们关注未来石墨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研究高品质的石墨烯原材料,奠定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探索杀手锏级的应用,尤其是规模化的技术,最后直接推动对接石墨烯产业。”刘忠范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
邵国胜:倾力打造中原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
邵国胜锁定石墨烯制造源头,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了国内外独有的全流程绿色量产高品质石墨烯技术,真正实现了用清洁办法一步制造出优质石墨烯粉体的目标。其制备过程能耗不到电弧法的1%,制品质量优于电弧法,成本不到其0.5%,能耗相当的单机年产能可达数十吨。
-
刘忠范:从石墨烯热到科技强国梦
石墨烯产业化呼唤“工匠精神”。当年碳纤维的研发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东丽公司花费了近半个世纪,投入了1400亿日元,才推开了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大门,开启了碳纤维应用新时代。石墨烯拥有光明的未来,但需要耐心和坚持,需要踏踏实实的努力。
-
石墨烯+健康:带给你惊喜连连 二维材料将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今年10月,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拿出520万英镑,资助欧洲石墨烯制造商Graphenea和曼彻斯特大学等开展一个为期5年的项目,目标为探索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医疗技术上的应用,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健康问题。
-
院士眼中的全球石墨烯大会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作为组委会委员及大会主题发言人之一应邀出席了此次盛会。那么,在院士眼中,这届全球石墨烯大会是怎样的?哪些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带着相关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对刘忠范院士进行了专访。
-
石墨烯将承载产业变革希望 ——访剑桥大学石墨烯中心主任安德烈·法拉利教授
近年来,石墨烯承载着未来变革产业领域的希望,欧盟于2013年10月率先启动了为期10年的“石墨烯旗舰项目”,旨在使欧洲公司“能够在全球石墨烯技术竞赛中获得主动权”。在该项目日前主办的“2015石墨烯周”大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项目执行委员会主席、剑桥大学石墨烯中心主任安德烈·法拉利教授。
-
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充电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
由归国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纳米新能源(唐山)公司研发团队,将可自身持续自供电的纳米发电机和可有效储存电能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结合在一起,研制出了自充电式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这种储能装置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密度大、使用寿命长。科研人员同时自主开发了自充电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智能控制系统。
-
氧化石墨烯片可“纺出”强韧碳纤维
这要多亏莱斯大学几年前申请的一项专利:利用环境友好工艺制造具有独特性能的氧化石墨烯片。它们的平均直径为22微米,相当于人类发丝宽度的四分之一,但与目前用于制造碳纤维的石油基沥青微粒相比,却算得上庞然大物。“沥青微粒只有2纳米大小,我们的氧化石墨烯片要大上约1万倍。”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莱斯大学研究生项长胜(音译)说。
-
国际研究小组造新型纱纤维 扭曲能力提高千倍
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用碳纳米管制造出新型螺旋纱纤维,其扭曲能力比过去已知的材料高1000倍,可利用其制造出比头发丝还细小的微电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