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
我是科研助理丨薛禹承:致力基础研究 传承“基石”精神
在一次研究实验中,他发现单层石墨烯在六方氮化硼上形成的褶皱,与石墨烯的晶格方向有关。由于这个发现,现在科研人员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测到石墨烯的晶格方向,既节约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这个发现还申请了专利。
-
天然双层石墨烯内发现新奇量子效应 有望促进量子态研究及量子计算机研发
由德国哥廷根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对天然双层石墨烯开展的高精度研究中,发现了新奇的量子效应,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解释。这一系统制备简单,为载荷子和不同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见解,有助于理解所涉及的过程,促进量子计算机的发展。
-
达到并超过美能源部设定的催化剂标准 石墨烯纳米袋显著减少氢燃料电池所需铂金
据16日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的论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方法,使他们能够达到并超过美国能源部(DOE)设定的高催化剂性能、高稳定性和低铂使用率的目标。这项破纪录的技术使用了铂钴合金的微小晶体,每个晶体都嵌在由石墨烯制成的纳米袋中。
-
从“碳素大国”转向“碳素强国”,关键在于加速科研攻关
刘忠范院士表示:材料是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没有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突破,便没有石墨烯产业;同时,石墨烯材料的质量提升需循序渐进,需要不惜努力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
我学者发现陈数可调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目前,已经提出或实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集中在陈数为1(基于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等)或者2(基于单层石墨烯等)的小陈数体系,而陈数的大小直接对应量子通道的多少,低陈数的现状也显著影响了量子反常霍尔器件的工作效率。
-
多层魔角石墨烯形成稳健超导性
据发表于近日《自然·材料》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现了多层魔角石墨烯家族中的稳健超导性。他们报告了超导魔角偏转4层和5层石墨烯的实验,将交替偏转魔角多层石墨烯建立为可靠的“莫尔超导体家族”。这是第一个已知的多层魔角超导体家族,每个家族成员都由多层石墨烯组成,以精确的角度偏转堆叠。这一新发现表明,这一家族的石墨烯中的平带在超导性中起着核心作用。
-
“智能服装”能读取人体生物指标
俄罗斯科研人员正研发能读取人体生物指标的“智能服装”技术。制造这种服装需要借助激光集成,将传感器集成到石墨烯衬底上,从而获得特殊面料。
-
“神经弦”实时侦听大脑与肠道对话 有望实现人体柔软器官生物分子传感
为应对这一挑战,斯坦福大学鲍哲南、陈晓科及其同事设计了一种柔性可延展、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命名为“神经弦”,可同时并针对性地实时检测大脑和肠道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弦可检测小鼠神经递质信号长达16周,展现出优越的长期神经化学检测稳定性。
-
全球首创石墨炔 让国外科学家跟随中国科学家做研究——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玉良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为全面呈现石墨炔研究的“前世今生”,讲述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石墨炔研究领域默默耕耘、持续引领该领域发展的故事,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李玉良院士。
-
“双碳”目标下的刚需技术 咋成了无人买单的“香饽饽”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贾传坤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设计了石墨烯电极小试线,成功制备了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功率提到了1.5倍以上。电极中试线也正在设计中。
-
用石墨烯“聆听”细菌“配乐”,或可用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快速检测|总编辑圈点
研究人员对大肠杆菌进行了首次实验。结果发现,当细菌附着在石墨烯鼓的表面时,它会产生幅度低至几纳米的随机振动,研究人员可以检测并听到单个细菌的声音。这种极小的振动源自细菌生物的过程,主要来自它们的鞭毛。
-
首款磁电晶体管研制成功
研究团队指出,当施加正电压时,氧化铬的自旋指向上,迫使石墨烯电流的自旋方向向左偏转,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可检测的信号。相反,负电压会使氧化铬的自旋向下翻转,石墨烯电流的自旋方向向右偏转,并产生一个明显不同的信号。道本说:“这有望以极低的能源成本提供极高的保真度。”
-
悬空石墨烯的中红外等离激元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研究员团队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进一步在悬空石墨烯结构获得高质量的本征等离激元,解决了基底引入的额外损耗和限制调控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
青岛高新区:乘“风”而起,抢占“双碳”新赛道
“获批筹建了我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石墨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这是青岛高新区发力‘双碳’取得的新突破。”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部负责人表示,青岛高新区抢抓“双碳”机遇,早早在风能、氢能、石墨烯领域布局研发、生产,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
制衣材料有“记忆” 服装上演“变形记”
近年来,形状记忆材料与纺织品也碰撞出科技感十足的“火花”,让服装变得有记忆、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