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
“低调国货”里的黑科技
“国资小新”淘宝店推出的石墨烯发热围巾可以通电发热,抵御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冷天气。它采用的是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为北京冬奥会国家体育场提供的石墨烯加热材料的升级版本——新一代AIHF?艾弗材料。
-
与世界同行 2024顶尖科学家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
安德烈·盖姆教授则向现场嘉宾展示了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的神奇性质。“在过去十年中,石墨烯这一材料在工业应用中非常热门。自从人们使用石墨烯以来,我们看到很多行业、技术、产品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安德烈·盖姆指出,我们对于新材料应该充满信心,像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和现有材料的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以揭示更多的可能性。
-
呼和浩特:积极打造新材料产业聚集地
呼和浩特还将重点围绕新能源、航天航空、石墨烯等领域布局一批未来材料产业。
-
陈成猛:求新求变的“炭”究者
回看陈成猛的履历,他确实不算一个“安分”的人。从钻研矿物加工到研究石墨烯,从制备电容炭到研发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他和团队成员在炭材料世界不断发掘研发方向,进行新的尝试。
-
科学发现中“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
石墨烯原本是二维材料,就像“一张薄纸”,主要与位于其边缘的物质相互作用。但他们的研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揉皱”并使其“变身”为3D石墨烯的方法。这种方法为石墨烯创造了更多边缘和“折痕”,使其能更好地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
-
科技新突破丨石墨烯+冰箱贴技术 可杀死医疗器械表面99%的细菌
据24日《先进功能材料》杂志报道,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冰箱贴技术中获得灵感,研发出一种超薄的针刺状表面,可以作为导管和植入物的涂层。新方法被称为“海尔巴赫阵列”,可以使磁场得到加强并变得均匀,并实现石墨烯的强单向取向。这一技术实现后可杀死医疗器械表面99%的细菌,为使用石墨烯制造杀菌医疗设备开拓了新的路径。
-
黑龙江牡丹江: 亲商兴业 聚链成势
北一半导体晶圆工厂项目、穆棱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和氧化石墨烯全产业链项目、年产20万吨大轴纸及生活用纸……日前,黑龙江省二季度招商项目“擂台赛”在牡丹江市穆棱市落幕。北一半导体晶圆工厂、泓昌新材料石墨烯产业园、年产20万吨大轴纸及生活用纸等重点项目实现签约。上半年,牡丹江市引进相关产业项目357个,其中196个新签约项目开工建设。
-
江西黎川:多措并举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我们先后培育县域科技领军人才5名、科技创新团队13个。”该负责人介绍,广东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闵永刚团队与江西省九州陶瓷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开展新型陶瓷高耐热导磁导热材料配方技术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的陶瓷行业“石墨烯导热膜”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与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开发出耐热瓷无锂配方并实现成功量产,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
-
厦门火炬高新区:锚定细分赛道 厚培“冠军”土壤
今年3月,依托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斯研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在石墨烯应用领域取得新突破,成功发布以石墨烯光触媒材料为核心的系列空气净化产品。该公司总经理王研介绍,在园区牵线搭桥下,公司与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成立石墨烯工程转化联合实验室,共同致力于氧化石墨烯和下游产品的研发。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
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行动丨聚焦“六新”突破 点燃创新引擎——河南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围绕发展新材料方面,《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转向新材料强省,在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方面不断攻坚克难。
-
超声波空化技术 实现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
此外,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混凝土或增加种植大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合成新材料领域,被捕集的二氧化碳还可以转化为甲醇、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
2024全球创业大赛嵊州新能源装备专项赛(北京分站赛)举办
据介绍,经选拔,石墨烯电热膜国产化项目、新一代光谱仪器项目、新型混凝土内掺超疏水纳米防水材料项目、新能源车智慧充电生态协同平台等6个项目脱颖而出,入围决赛。
-
中国“捕碳”新技术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混凝土,或增加种植大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合成新材料领域,被捕集的二氧化碳还可以转化为甲醇、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
被动维修变为主动防范 深中大桥用上2万吨防腐钢筋
此次应用于深中大桥的二维纳米材料增强高耐久性熔融结合环氧涂层钢筋技术,有何奥妙?针对深中大桥的施工需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与宁波科鑫腐蚀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环氧树脂粉末中添加了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纳米材料,研制出二维纳米材料增强熔融环氧涂层。多次调整测试显示,涂层各项指标达到预期效果。
-
新型仿生皮肤高效集成触痛感知
周伟告诉记者,在材料组成方面,研究团队采用石墨烯纳米片作为传感材料和电极材料,发挥其导电性和柔韧性强的优点,基于水—气界面组装策略,制备出石墨烯组装薄膜。“再将石墨烯组装薄膜分别与超薄弹性体薄膜和微结构弹性基底结合在一起,能保证复合材料在触痛感知过程中的稳定性。”周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