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学人

  • ​一种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筋撑石墨烯泡沫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筋撑石墨烯,可以直接用作锂硫电池的硫宿主。筋撑膜结构不仅提高了导电性,而且提供了大的反应界面,提高了硫的利用率。互联的石墨烯网络促进了电子传输。缺陷增强了碳与硫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反应动力学,抑制了穿梭效应。因此,S/SG-1400复合正极在4 C时可提供857 mAh g−1的高倍率容量,在2 C下循环500次后仍保持66%的容量。这项工作考虑到无粘结剂电极结构和低成本材料,S/SG正极被认为有利于Li-S电池。

    2024年6月6日 科研进展
    21900
  • 氧化石墨与DNA层级结构粘结剂助力325目(≤45 µm)微米硅稳定循环

    作者首先利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在SiMPs表面沉积一层氧化石墨(GO), 低温干燥得到Si@GO颗粒。在随后的电极制备过程中,采用单链 DNA (ssDNA) 作为粘结剂。ssDNA可以通过π-π相互作用在内的多种非共价作用与 GO 通过自组装结合粘附在GO表面,继而在SiMPs 表面形成GO/ssDNA双层包覆结构的复合粘结剂。

    2024年1月23日
    33900
  • 北京大学烯碳电磁功能纤维材料方向招聘博士后

    从事以石墨烯及碳纳米管材料(烯碳材料)为功能组分的复合纤维基电磁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机理研究,以湿法蒙烯(湿化学法纤维表面自主装)为主,通过界面及结构设计,开发纤维基吸波、屏蔽材料,研究其力、电学性能,揭示此类烯碳复合纤维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

    工作机会 2024年1月20日
    32700
  • 超高倍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外延成核提升NaxFeFe(CN)6@rGO晶格规整性

    由于氧化石墨烯(GO)和NaxFe[Fe(CN)6]y·nH2O(NaFeHCF)之间只有4.87%(<5%)的有限晶格失配,以及GO中大量的电负性官能团(-COOH、-OH、-CH(O)CH-),GO可以作为NaFeHCF的成核和随后的外延生长平台,这使得NaFeHCF中缺陷含量大大降低(每配方单位0.08)。通过提供更规整的NaFeHCF晶格,以及一步水热得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高导电网络,实现了9 A g-1的超高速率下96.8 mAh g-1(39s,23228W kg-1)的前所未有的倍率性能,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知的任何先前报道的基于PBAs的正极材料,验证了其作为电网储能的可靠高功率钠离子电池候选正极的优越性。

    2024年1月16日 科研进展
    32800
  • 分级球状Mo2C/N掺杂石墨烯催化剂促进低压Li2C2O4预锂化

    组装的Gr||LiFePO4和SiC||LiFePO4全电池在补锂后可逆容量分别提升了15%和22%。此外,非原位XPS和能谱表明预锂化后SEI表现出更优异的稳定性。

    2023年8月9日 科研进展
    82900
  • 原子尺度精确结构工程实现石墨烯电催化剂高选择性氧还原反应,助推过氧化氢生产技术创新

    随着将不可预测的内在缺陷减少到与孔边缘的氧基组合形成统一的活性位点,我们制备的O-HGr由于拥有固有的晶格缺陷区,可以获得与氧化石墨烯(O-Gr)相比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2023年7月15日
    83100
  • 废旧锂电池:除了活性材料,“集流体”也是宝

    研究发现,不同处理方法的集流体表面成分变化不大,但表面形貌变化明显。使用回收的Al集流体的电池在低倍率时与使用原始Al的电池容量非常相似,但在较高倍率时容量较低。使用回收Cu集流体的电池在较宽的倍率范围内表现出几乎与使用原始Cu的电池相同的容量。

    2023年3月7日 科研进展
    61200
  • 清华大学何向明教授JPS:塑料集流体,助力锂离子电池更上一层楼

    在有机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是锂电池集流体应用塑料聚合物基材的一个关键标准。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塑料集流体对有机电解质是惰性的,但对石墨烯薄膜有良好的附着力。

    2023年3月7日 科研进展
    1.1K00
  • 非晶态磷化硒/石墨烯有效耦合实现高比容、长循环、结构稳定非金属钠离子电池

    郑州大学邵国胜课题组依托自主研发的高导电性晶体石墨烯(HCG)为基底材料,通过一种简单的球磨工艺将大量非晶态磷化硒(SeP)负载在三维连通的HCG框架中制备了高容量SIB负极。HCG衬底可以实现钠离子和电子的快速传输,同时可以容纳SeP负极活性物质的巨大体积变化。并且,基于NaxSeP的强玻璃相形成能力,有效避免除Na2Se和Na3P的超细纳米晶外的所有稳定化合物的结晶,极大促进了电池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过程。

    2023年3月3日 科研进展
    61300
  • 利用氧化石墨烯离子选择性构筑稳键的锂金属电池亲锂位点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与何大平教授合作报道了一种独特的“三明治”锂金属复合负极,其中纳米级锌(Zn)金属被均匀地限制在氧化石墨烯(GO)和铜(Cu)箔之间。在这种独特的结构中,亲锂的纳米Zn颗粒在中间层作为锂成核种子,有利于锂的优先沉积并形成LiZn合金。

    2023年2月9日 科研进展
    81500
  • 电池学术研究vs.实际应用鸿沟到底有多大?国外三大公司Nature子刊齐发声

    从长远来看,炒作、过度推断和不正当的激励措施只会对该行业造成伤害。不幸的是,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电池领域因炒作、虚假承诺和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声名狼藉。近年来,许多其他科学领域不得不努力应对可重复性或科学完整性危机,通常这些危机是由电池文献中很容易找到的缺点引起的。特别是,强烈建议电池研究人员牢记以下方面,以改善材料开发,同时不忽视实际应用方面:

    2023年2月7日 科研进展
    79300
  • 木头大王胡良兵最新ACR:关于多孔石墨烯干压电极,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本文展示了干压hG电极在各种储能体系中的应用,包括超级电容器、锂(Li)离子电池、Li-O2电池和Li-S/Se电池。这种独特的特性使电极制造变得简单、无溶剂且无粘合剂,从而在各种储能系统中带来了广泛的应用。

    2022年10月19日 科研进展
    90100
  • 黄昱&段镶锋Nature Nano.:设计石墨烯口袋显著增强低PGM催化剂稳定性

    今日,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黄昱团队发文,报道了一种石墨烯-纳米球封装的铂钴PtCo@Gnp纳米催化剂的设计,由于石墨烯纳米球的非接触封装,该催化剂在所需超低铂族金属PGM负载(0.070mgpgmcm–2)下,呈现良好的电化学可接近性和优异的耐久性。

    2022年7月26日 科研进展
    1.1K00
  • 复旦大学叶明新/沈剑锋教授团队最新EnSM:多活性位点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正极为“锌”电池保驾护航

    石墨烯的引入使得聚合物层间距扩大,比表面积增高,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存储阳离子,充分挖掘其理论容量,在0.05 A g–1下表现出超高的实际放电容量456 mAh g−1, 超过目前水系锌离子电池报道的聚合物正极材料实际放电容量。此外,石墨烯的引入还增大H+嵌入比例,提高表面赝电容贡献,使G-Aza-CMP电极具有更快的动力学效应,因此G-Aza-CMP电极还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10 A g–1下有超过200 mAh g−1的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大电流密度10 A g–1下循环超9700圈,容量保持率为91.2%)。

    2022年7月14日 科研进展
    1.3K00
  • ​Chem:埃米级精准调控氧化石墨层间距,实现锂电池5min快充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Il-Doo Kim教授(通讯作者)提出了一种通过简单的溶剂热反应在Å水平上进行层间调制的超精密策略,通过使用三种α, ω-二氨基功能化的有机填料,成功地合成了具有7.4-13Å之间精细控制的氧化石墨框架(GOF)。不仅有机填料的二元胺官能团与GO表面氧化基团形成共价交联,同时还化学还原GO层。最后获得了具有改善的电子特性和扩展的GOFs,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倍率性能(在3000 mA g-1电流下370 mAh g-1容量,对应5min充电)。

    2022年6月2日 科研进展
    1.2K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