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ech深科技
-
探测极限最低为0.0023m/s,港城大团队联合造出仿生石墨烯纤维传感器
研究中,该团队使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造了基于石墨烯的气流传感器、及其后续的形貌修饰,借此对变形机制做出改变,进而发现基于鳞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传感器,在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灵敏度和检测阈值方面都达到了优异的性能。
-
特定角度的大片双层石墨烯面世,北大校友采用“预堆叠衬底”策略,推动转角二维材料的大面积可控制备
利用“预堆叠衬底-角度复制单晶生长”策略,研究团队精准制备了具备角度设计功能的厘米级双层转角石墨烯(精度<1°),为未来转角电子学规模化集成应用提供了材料定制路线。
-
中国科学家用石墨烯设计锂金属宿主,制备具有三维超支化结构的石墨烯阵列,实现兼具高面容量和高度可逆的锂金属电池
该团队设计和制备了一种具有三维超支化结构的缺陷石墨烯阵列,并将其作为金属锂负极载体,在高于 6 mAh cm–2 的面容量下实现了稳定循环。
-
清华团队联合诺奖得主发现石墨烯可用于高效回收电子垃圾中的金资源
总体来讲,审稿人对此次报道的现象和石墨烯的金吸附性能是认可的,但对阐述的机制有顾虑。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该团队花了很多工夫,做了不少实验去把机制尽量讲清楚。
-
北航团队研发厘米级氧化石墨烯块状材料,提出仿贝壳结构批量化制备新方法,可用于防弹抗爆及防电磁屏蔽
在该研究中,他们研发出一种厘米级的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块状复合材料。该材料主要由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锰组成,并以层间交错的方式形成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锰的基于层状(Graphene Oxide/MnO2-based layered,GML)的块体材料,其具有质量轻、高强度、高断裂韧性和抗冲击性等特性。
-
华盛顿大学中国博士生设计基于石墨烯与相变材料的硅光子开关,或为下一代数据中心奠定基础
作为数据中心中最重要的硬件之一,服务器通过物理连接进行数据交换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组成。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用光传播数据,并由电控的光子开关来控制光流,进而控制服务器之间信息的传输。由于数据中心的规模很可能会随着时间不断扩张,这其中起到控制数据传输作用的光子开关,则需要功能多样且能效较高。
-
她16岁研究得出石墨烯上可生长GaN纳米线,22岁被南大聘为副研究员
2015 年,李悦文申请并主持了国创项目“石墨烯基 GaN 柔性 LED 技术”,并于 2016 年以优秀结题。其担任第一作者,相关论文也于 2017 年5月,以《石墨烯上生长 GaN 纳米线》为题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半导体技术》上。
-
莱斯大学与福特合作将废旧汽车塑料“变身”石墨烯,有望惠及全球14亿辆在用乘用车
近日,莱斯大学团队与福特汽车合作,通过节能新技术把报废汽车中可回收的塑料“变身”成石墨烯。既能缓解大量的垃圾处理压力,又将塑料“变废为宝”合成新石墨烯用来制造新汽车聚氨酯泡沫塑料。该研究为报废汽车中的塑料回收,及更绿色、可持续的石墨烯生产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
清华团队将石墨烯带进元宇宙:集成眼动交互和触觉感知的协同界面,拉伸应变可达1000%,界面厚度仅90μm
相比传统的金属电极,结合柔性聚氨酯的蜂窝状石墨烯电极材料,具有超高的柔性和可拉伸性,拉伸应变范围可高达 1000%,并且此次采用的是基于医疗级的超薄柔性聚氨酯薄膜,本身具有高度透气性、贴附性和生物兼容性,这让电极材料与皮肤实现了完全的共形贴合,具有抗运动的长效贴附稳定性,再加上微米级孔径的蜂窝状石墨烯,电极具有优异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
中国科学家通过“魔角”精准调控二维材料性质,为催化剂设计和电化学传感器研发开辟全新方向
这项在“疫情和山火”中进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界面电子转移和魔角石墨烯,所揭示的原理可推动催化剂设计和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由此发表的论文,是在目前魔角扭曲石墨烯的科研基础上,开创性地探索了扭曲石墨烯层间转角对电化学活性的影响。这项成果是跨领域的,将凝聚态物理的前沿成果拓展到了电化学领域。它会激发业内同行对扭转二维材料进行更深的探索,并将扭角控制材料活性的思路,拓展到化学催化和生物传感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他表示。
-
“超级电容器-电池”新型复合材料可提升电动汽车25%续航里程,有望应用在航天及可穿戴设备领域
这种新型复合材料质量轻的优势源于层状碳复合材料,以及其纳米级的特别设计。研究人员将石墨烯片(垂直排列)在碳纤维电极附着,通过这样的结构提升石墨烯的能量存储能力,堆叠与包含金属氧化物的电极相连,以增加设备的电压和能量密度。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设计,使该复合材料在承受冲击和弯曲强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性能的优异性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情况尤为明显。
-
双层石墨烯成果再发Science,通过引入自旋轨道耦合,有望实现超导和磁性共存
2022 年 1 月 6 日,Science 在线发表了与双层石墨烯相关的题为《魔角双层石墨烯半填充的自旋轨道驱动铁磁性》 (Spin-orbit–driven ferromagnetism at half moiré filling in magic-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是布朗大学李嘉研究组的最新成果[1]。
-
上海交大校友成功在石墨烯纳米带上设计电场可调拓扑相,在可控构建量子比特方面有潜在应用
实验中赵方舟发现,这种前体分子的合成方式已经在石墨烯纳米带异质结超晶格上发现并测量到了一维拓扑电子态组成的阵列,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并在石墨烯纳米带电子元器件有潜在应用。
-
中国石墨烯领军人物任天令再出手:研发三明治型石墨烯传感器,拉伸应变范围可达100%
多年来,任天令团队一直深耕石墨烯材料。该团队表示,传统的压电式应变传感器,主要以半导体或金属材料为基础,由于其非柔性、灵敏度低、检测范围窄等缺点,而无法用于可穿戴应变传感器。而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力学特性、光学特性,比如其杨氏模量可达 1TPa,单层透光率达到 97%,故此石墨烯成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理想材料之一。
-
中科院团队研发“宇航级”石墨烯导热膜,预计一年内打造工业示范线,量产后每平米成本可降至百元以内
从技术发展角度,陈成猛认为,石墨烯导热膜和新型的热管结合以及导热和储热一体化是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未来到了 6G 时代,需要把薄膜的热导率做到 1500 W/mK 甚至 2000W/mK,同时厚度做到 150-300 微米(类似均温板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