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
武汉市江岸区发布“岸九条” 多措并举促科技创新
当日,武汉大学智慧水利与航运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医工交叉产业联合研究中心、湖北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揭牌。3个创新平台由江岸区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石墨烯创新中心致力于建成国内领先的石墨烯研发、生产、器件设计与加工全产业链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石墨烯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
(神州写真)年终购物季户外消费热 中国“冲锋衣之城”订单大增
此外,当地多家企业还在研究冲锋衣内嵌心率监测器、湿度传感器等。企业利用自发热石墨烯技术,研发出能够自发热的智能化冲锋衣,开发锁温电热丝、科技防蚊虫等系列场景化功能,产业链愈发完整。
-
中国纺织大会在浙江柯桥举行 科技赋能“万物可织”
孙瑞哲提到,纺织业不仅加速朝着科技、时尚、绿色等方向发展,大健康也成为行业的重要着力点。不论是医用防护产品,还是运动鞋服,纺织行业正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例如石墨烯颈椎调节功能枕、智能防摔气囊服等逐渐成为老年群体的新选择。
-
沙湾市东湾镇:“煤改电”点亮清洁生活新图景
推进会现场,沙湾市碳联科技亮出家底,物联网智能采暖设备登台“唱戏”。“这设备有‘智慧大脑’,石墨烯发热,热气速达全屋暖烘烘,手机、电脑能远程控温,还会依环境智能调节,节能又舒心。”公司副总袁永强解说道,台下各村代表们满眼新奇,频频点头。
-
中国服装进口占比提升 行业加速系统创新
目前中国服装行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定位,加速系统创新。包括以新材料、新工艺为基础,打造高性价比、多功能、高性能、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体系。石墨烯、生物基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推动了服装的防晒、阻燃、耐磨等性能显著提升。同时,中国智能可穿戴纺织品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球的45%。
-
长治上党区:供热改造让身暖心更暖
村民们结合自身需要,今冬有的选用了空气源热泵取暖,有的选用了石墨烯电暖片取暖,温度都能达到标准。
-
第二十一届中国(大朗)毛织产品交易会开幕
大朗毛织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引入石墨烯、植物纤维等新型材质,为纱线增添附加值,同时,艺术设计的融入使得织片的花纹、图案层出不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毛织产品的多样性,还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11月21日至22日,织交会将举办纱线创意展。
-
沙湾市东湾镇:爱心捐赠暖校园,政企携手育桃李
此次捐赠的石墨烯电采暖设备均采用先进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等特点,同时利用了物联网技术,老师们通过手机APP就可以远程调节温度,设备还能够根据室内温度自动调节运行状态,在为学校提供稳定可靠的供暖保障的同时,还将大幅降低能耗与运维成本,为学校的长期运营减轻负担。
-
沙湾市:全力推进“煤改电”开启温暖节能新时代
11月6日在沙湾市大泉乡某农家乐,由于安装了石墨烯电采暖,房间里温暖舒适。农家乐负责人王琳说:“这个石墨烯电暖器操作方便,不用注水,加热速度快,并且可以用手机远程控制,人不在家也能工作。”
-
广交会三期“美好生活”新品发布吸睛
可以用充电宝加热的石墨烯材料里衬棉服、可远程“铲屎”的智能猫砂盆、结合美容功能且能在头部使用的筋膜枪……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以高科技含量、新工艺展示中国制造的魅力,在全球市场抢占先机。
-
广交会观察:中国“科技感”服装新品抢滩出海
“冬天快到了,我们这次带来的石墨烯加热棉服,棉服内部植入了新一代温度记忆半导体发热装置。”超鹏服饰董事长王同飞介绍,该款棉服集功能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具备了自动适应温度、绿色节能、无触点控温和安全防高温烫伤的特点,可以在零下40℃环境下实现有效取暖。
-
宁夏统一战线发挥优势作用 为打赢“百日攻坚战”贡献力量
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同心科创工程”,召开西北五省(区)“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研讨会”、联合开展“京宁合作医疗专家宁夏行”活动,推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宁夏分院”“宁夏华理现代煤化工研究院”“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固原分中心”等项目落地。
-
江西都昌石墨烯地暖“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了解,都昌县重点打造了都昌极热科技石墨烯高端应用科创园,该科创园总投资50亿元,以石墨烯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康养家居、服装制造等多个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目前共拥有200多个实用专利和发明专利,以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
北京房山受损基础设施全部修复重建 旅游消费焕发新活力
加快推进“平急两用”设施建设,在十渡镇、佛子庄乡等山区乡镇打造了一批安全应急小屋示范点,光伏发电、卫星通讯、净水、石墨烯供暖等要素齐全,每座小屋可为200人提供约一周的基本生活保障,实现“有水喝、有电用、能通讯、能取暖”。
-
院士专家齐聚重庆 为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开“药方”
当前,重庆市先进材料产业正加快成长为万亿元级产业集群。2023年重庆印发的《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加快气凝胶、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产业化、商业化步伐,促进超材料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