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与应用
-
东南大学《Carbon》:激光辅助丝网印刷石墨烯折叠反射阵列天线,用于毫米波应用
该毫米波石墨烯折叠反射阵列天线(FRA)采用在 RT5880 基板上丝网印刷石墨烯墨水的方法制造,然后用激光雕刻进行精确图案化。主反射器有 918 个贴片单元,极化栅的线宽和间距均为 100 微米。测量结果表明,该天线在 37.5 千兆赫时的峰值增益为 21.37 dBi。辐射模式显示,3 dB 波束宽度在 E 平面和 H 平面分别为 6° 和 4°,交叉极化超过 -18 dB。激光辅助丝网印刷方法为精密制造石墨烯通信器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
浙大高超课题组《Small》:高柔韧性和超弹性石墨烯纳米纤维气凝胶,用于智能手语
这种机械稳健性源于其跨尺度多孔结构,该结构由双曲微孔和多孔纳米纤维组成,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能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柔性和超弹性GNFA 作为电传感器在检测拉伸和弯曲变形方面表现出的高灵敏度和超稳定性。将GNFA 传感器安装到人的手指上,并通过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高精度的手语智能识别,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柔性、高弹性的石墨烯气凝胶,可用于传感器技术中的可穿戴人机界面。
-
武汉理工大学《Acc Mater Res》:综述!石墨烯薄膜用于射频和微波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石墨烯组装薄膜是一类前景广阔的碳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机械稳定性、化学惰性和低密度,非常适合用于射频和微波电子应用。基于石墨烯组装薄膜的射频和微波电子器件具有与金属材料相当的电气性能,同时还具有重量轻、柔韧性好、耐腐蚀、散热效率高和抗疲劳性强等优点。这些突出特性使电子设备能够适应高集成度的智能环境。因此,石墨烯组装薄膜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射频和微波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金属替代。
-
复旦大学《Nat Commun》:连续低碳生产闪石墨烯
本研究开发的集成自动化系统和热解-FJH技术,实现了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连续生产,并显著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通过优化生产过程,使用中等温度的生物质炭作为原料,避免了碳黑的添加,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所生产的闪蒸石墨烯具有高纯度和良好的应用性能,如优异的分散性、催化性能和太阳能吸收性能。这些成果不仅为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减少碳排放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香港城市大学《Small methods》:激光诱导石墨烯基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进展、传感机制和应用
本文全面概述了LIG的发展和基于LIG的传感器的进展。深入研究基于LIG的传感器的多种传感机制,探讨了健康监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还简要讨论了基于LIG的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中的机遇和挑战。
-
郑州大学《Langmuir》:柔性网格石墨烯电热薄膜,用于管道/机翼去冰等
网格结构的设计使电热膜具有一定的整体透明度。可以通过石墨烯线之间的透明网格实时观察加热。石墨烯网格结构的电导率可以通过优化石墨烯线宽来调节。对于线宽为1575μm的柔性电热膜,在15V的外加电压下可以达到165°C的高温。柔性电热膜可以包裹在需要加热的器件表面,网格设计保证实时检测,在除冰、加热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
华中科技大学《Adv Sic》:基于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可穿戴远红外治疗仪,有效预防术后腹膜粘连
我们通过采用柔性石墨烯复合膜(F-GCF)在低压电源下产生FIR来揭示FIR对PPA的预防效果。此外,我们机械地研究了FIR在PPA预防中的生物学作用,发现FIR可能通过上调Nr4a2表达来驱动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并为FIR治疗更多炎症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AFM》:实验室级仪器在2分钟内制备400mm×400mm石墨烯玻璃
由此制备的多层石墨烯玻璃具有高度的均匀性、薄膜附着力和全覆盖性,表面电阻(Rs)低于 500Ω sq-1。其出色的电热性能可高达1000 °C,有望用于透明加热设备。SEMI 方法,包括产品尺寸和生长速度,都可以轻松放大,相信这将为石墨烯的实际应用提供一条有效的生长途径。
-
昆明理工大学《ATE》:高导热石墨烯/石蜡复合材料,用于电子产品
当纯石墨烯框架的比例为 20.6 wt% 时,制备的 GPCM 的热导率高达 208.08 W·m−1·K−1,潜热高达 156.97 J·g−1。此外,即使在高达 147.4 ℃ 的温度下,GPCM 也能表现出极佳的稳定性,质量损失极小,超过了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GPCM 的性能可通过修改 GMNF 轻松调整,以满足不同的热管理要求。这些发现凸显了 GPCM 在工业生产和电子设备实际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
-
中南大学《ACS ANM》:石墨烯复合薄膜上的垂直石墨烯散热和电磁屏蔽
研究将添加了少量氧化石墨烯(GO)的 GP 分散液真空过滤、干燥并压制成氧化石墨烯/石墨烯(GO/GP)薄膜。然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ICP-PECVD)技术在 GO/GP 薄膜表面原位生长垂直石墨烯(VG),并在其后进行石墨化处理,从而制备出 RGO/GP/VG 复合薄膜。
-
多伦多大学《Mater Horiz》:Kirigami 支持的可拉伸激光诱导石墨烯加热器,用于可穿戴热疗
研究采用一步可定制的激光制造方法,提出了具有基里加米图案的高性价比可穿戴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加热器的设计,该加热器具有多模态拉伸性和与人体周围皮肤的保形贴合性。
-
浙大高超课题组《Carbon》:大规模制备高导热石墨烯纤维长丝
这项工作实现了高强导电石墨烯纤维的大规模制备,拓展了石墨烯多丝的研究领域,拓宽了石墨烯纤维作为热管理材料的应用前景,促进了石墨烯纤维的工业化生产。研究期待着石墨烯纤维在热管理、电磁屏蔽、功能纺织品等方面的现实应用,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工艺的改进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和性能。
-
南华大学《AlP Advances》:柔韧、耐高温、高效的电加热石墨烯/聚酰亚胺薄膜
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含量对电热膜形貌、微观结构、电热性能以及机械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E/PI 电热膜不仅保留了石墨烯的良好导电性,还具有聚酰亚胺的优异机械性能和高耐热性。添加了8wt. % GE的电热膜在24V电压下可迅速达到 390 ℃,且温度分布均匀,500 ℃时的质量损失仅为 0.98 wt. %。这种薄膜在柔性电热元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华东理工大学《Carbon》:改性石墨烯薄膜粉末废料,用于再制备高导热柔性石墨散热器
研究首先利用聚多巴胺(PDA)对粉碎的大尺寸石墨纳米片(GNs)粉末下脚料进行表面改性,得到GNs@PDA。然后将 GNs@PDA 与氧化石墨烯(GO)片混合,通过自组装制备出石墨烯/GNs@PDA(G/PG)复合薄膜。石墨化后,石墨化的 PDA 通过共价键将 GNs 与衍生的石墨烯 “焊接 “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