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浙江中欣氟材股份有限公司正忙着安装聚醚醚酮生产设备,争取5月份实现量产。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特种工程材料,聚醚醚酮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人形机器人等众多领域。这一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将为中欣氟材带来更多新机遇。
新材料产业是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重点产业。近年来,我市着眼先进高分子材料、碳纤维、第三代半导体、氟化工材料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展应用场景,积蓄领先优势。2024年,我市重点打造的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96.8亿元,氟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其他新材料领域,也持续取得技术突破,开辟出新赛道、拓展出新空间。
3月26日,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年度盛会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SEMICON China 2025)现场,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主型企业晶盛机电首次公开展出了8英寸光学级碳化硅晶锭/衬底、半导体级12英寸蓝宝石晶锭/衬底及多晶12英寸碳化硅衬底三大战略级新品,展示了硬核创新实力。
在滨海新区,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的一项“电子级铜基合金材料项目”近日成功落地,预计年底前便能投产。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累计孵化产业化成果6个,涉及碳纤维、石墨烯涂料等多个领域。
柯桥区积极开拓以碳纤维为代表的产业用纺织材料新赛道,基本形成了以“碳纤维装备+碳纤维原丝+碳丝+复合材料+科创平台”的产业链体系,成为浙江省碳纤维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
新材料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我市,35家校地共建研究院已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引擎。而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上虞更是构建起“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优质学科、共建一个产业研究院”模式,依托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等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柯桥组建全国碳纤维领域首个全链创新中心,还成立了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碳纤维装备生产研发中心、浙江中鹰—东华大学复合材料创新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平台,产业链研发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研发深一步,应用快一步,才能确保领先优势。
浙江诺亚氟化工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出一款绿色合成高性能全氟冷却液。“这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魔力绿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款产品可以应用于超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和数字经济建设高耗能领域等场合,以往靠风机散热的发热电子元器件,如今都能依靠液体流动“吸走”热量。凭借该技术应用,企业目前已实现经济效益超3亿元。
我市各地还持续挖掘新材料产业特色,开拓新的发展方向。目前,上虞已经明确“芯材港”“先进材料港”等发展平台建设目标,并在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抛光液、光引发剂等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作出部署。滨海新区正在积极构建“4311”产业新体系,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列入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在产业项目的引进方面,我市突出先进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以及各类前沿先进材料的招引培育,积极谋划并聚力推进优质产业化项目及配套项目在平台落地。“今年,我们计划推进产业平台内4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上虞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项目的落地建成,预计能为先进材料产业科学化布局、精准化引育、高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为持续壮大新材料产业,我市还不断加大要素保障力度,进一步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今年年初,我市三项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入选省级榜单,数量居全省第二。其中,上虞区创新打造中试基地,破解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典型实践名列其中。这一模式,破除了企业自建中试平台面临的审批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等痛点,也为全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持续深化“企业大走访、项目大推进、环境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四大行动、创新推动“网格联企·增值服务”,常态开展“政企服务直通车”、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一项项暖心举措,彰显出我市政企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入推进,也让在绍企业有了更多获得感,充分激发投资兴业的热情。
“目前,新材料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市将继续推动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150亿元,同时还将继续支持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强化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储能、5G通信等产业的协同,鼓励企业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助推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本文来自绍兴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