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坤
辽宁大学物理学院
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 2022级博士研究生
2023年1月通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高校联合培养项目进入实验室
研究方向:高导电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与性能研究。成功开发石墨烯铜复合线材和箔材制备技术,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导电率相比纯铜提高5%,揭示了石墨烯与铜基体界面耦合作用及其对材料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强化机制。
联培期间
发表SCI论文6篇(一作3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4项。
主持了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并作为核心骨干完成了广西科技重大专项、东莞市松山湖科技特派员的申报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区域联合基金等项目的主要研究工作。
获校级一等、二等奖学金,优秀科研奖,生产力促进奖三等奖,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晋级奖。
入选辽宁大学中国科协博士生托举计划。
开启石墨烯铜的探索
2023年,我选择加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进入轻元素材料团队,开启了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研究之旅。石墨烯的独特性能让我着迷——它的超高导电性、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为铜基材料的性能突破提供了无限可能。而铜作为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强的金属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等领域。但铜的强度和导电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石墨烯的加入可以显著提升铜的力学性能、抗腐蚀性以及热传导能力,这让我看到了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联合培养模式能够让我在学术研究中接触到更多实际问题,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高端材料领域。在联培中,我能够获得实验室与学校等多方支持,以及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宝贵经验,使用到最先进的科研设备,又有机会参与到产业化公司的落地项目中,直面行业的技术难点,这对于我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透射电镜下的微观结构分析,到企业项目的技术攻关,让我深刻体会到“材料改变世界”的力量,也激发了我对创新工艺的探索热情,让我坚定了破解“石墨烯与铜的界面结合难题”的决心。
致力于突破材料的性能瓶颈
我的研究核心是通过工艺创新解决石墨烯与铜基体的界面结合问题。传统铜材料在导电性与力学性能之间难以兼顾,而石墨烯的引入为这一矛盾提供了突破口。然而,科研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石墨烯分散不均、界面黏附力不足等问题曾让实验屡屡受挫。
在导师付莹老师的指导下,我通过优化超声焊接参数、调整拉拔工艺,最终攻克了技术瓶颈。无数次的参数调整、深夜的数据分析,以及团队成员的思维碰撞,让我逐渐摸索出材料性能与工艺条件的平衡点。
那段时间,我和师弟、师姐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泡着,专心致志地进行实验和整理数据。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一眨眼就到了深夜,虽然大家都累,但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和动力。偶尔我们还会来点夜宵,吃着小吃,继续在实验和论文中奋斗。
在联培模式中快速成长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我提供了顶尖的科研资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合作项目,从国际学术会议到企业技术攻关,每一步都让我拓宽了视野。联合培养模式让我深刻理解到,科研不仅要“顶天”探索理论前沿,更要“立地”解决实际需求。
实验室与高校导师的协同指导,为我的研究构筑了坚实后盾。付莹老师既是学术引路人,也是职业规划的导师。他教会我如何从产业痛点中提炼科学问题,并鼓励我在跨学科交流中寻找灵感。团队合作更是科研的加速器——与师弟师妹们熬夜改论文、与工程师反复验证工艺的场景,至今难忘。这些经历让我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更学会了如何在协作中实现共赢。
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世界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化研究,推动材料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同时,我希望成为连接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桥梁,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国家需求。联合培养的经历让我相信——唯有扎根实践,才能让理论之树枝繁叶茂。
写在最后
周坤同学的指导老师是高端铜材团队负责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付莹,付老师对周坤同学表示深度认可:“周坤同学自进入实验室以来,对科研工作始终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与专注。无论是在前沿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产业化应用探索研究方面,他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他深入学习并跟踪高端铜材料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与技术挑战,结合物理学与材料加工理论,创新研发了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新技术,并成功制备出高导电性能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团队的产业化公司,促进了产品性能的提升与良率的提高。”
“高校为其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指导和理论框架,而我们团队则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以及先进设施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了研究的高效实施。”付老师还强调:“我们鼓励他与团队内外的多个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和技术研讨会。周坤同学展现了出色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相信,周坤同学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和产业化综合型人才。”
本文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