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造“氟”的“哪吒”团队

2025年3月,四川红华氟化工产业化公司——四川红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团队将开展PFA(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氟化石墨烯等材料研制,新一轮研究攻坚战蓄势待发。

胡欣 胡竣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晨雾未散的厂房前,中核集团四川红华副总工程师丁勇反复叮嘱李權等几位博士研究生:“一定要把控好产品充装的安全和质量。”

这是四川红华氟化工生产线高纯三氟化氯首批产品充装交付的日子。不一会儿,一辆辆满载的车驶离厂区。

深山造“氟”的“哪吒”团队

4个月后,他们接到通知,厂家线上试用合格!2025年3月,四川红华氟化工产业化公司——四川红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团队将开展PFA(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氟化石墨烯等材料研制,新一轮研究攻坚战蓄势待发。

而在三年前,他们还在为重启尘封十年的老生产线犯难。

“灵珠”缚茧,“莲胎”破劫

20世纪70年代,四川红华陆续建设氟气、三氟化氯等气体工艺生产线,生产出首批三氟化氯气体用于主业,突破逆流氟化关键技术,研发出立式氟化炉。改革开放后,成功制造“红华”牌六氟化硫产品,当时产能、质量、市场占有率均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但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科研人员无法适应市场变化,2011年,中核红华特种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关停,如同哪吒被天雷毁去肉身。

近年来,面向国家半导体、氟化工行业的重点需求,四川红华以高纯三氟化氯为突破点,开启二次创业征程。

“四川红华的氟化工拳头产品是高纯三氟化氯,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化工等领域,可用作火箭发动机燃料助燃剂、芯片蚀刻、高温金属切割材料等。”四川红华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同光说。

“以前三氟化氯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我们想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四川红华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彭元明谈起四川红华重拾氟化工产品的初心。

在紫云山下老厂区,四川红华引进硕博人才,于2021年重新开启氟化工事业,开展高纯三氟化氯制备技术研究。

重塑“藕身”,涅槃升级

涅槃重生之路充满挑战,自动化改造是重启生产的首个难题。

“氟化物危险性高,为了人员安全,必须实现自动化。”氟化工研发工段副段长陈文秀说。

为将反应炉和吸附塔的温度控制在最佳区间,确保反应转化率和产品纯度达标,她和团队曾反复降温、设置参数、升温、测试效果,整整熬了一周的通宵。

纯度提升是另一难关,纯度每提升1个数量级,工艺、装置技术难度呈指数增长。团队面临的挑战是将生产线制造的三氟化氯的纯度从93%提高到市场需要的99.9%以上。为此,高超团队跑遍国内厂家,历经三月,终于找到适合材料和表面抛光方式。

精馏塔的安装调试是团队面临的真正“烤验”。为保证生产线在十月前投产,以张堃、梁战军等为代表的老同志,连续50多天坚守现场。回忆起那段时日,梁战军止不住摆手:“五十多天没有休息,在厂房里待5分钟全身就会湿透,经常工作服上都是5层汗渍。”

在技术难题与极端环境的夹击中,作为工艺技术人员,李權保持着近乎苛刻的严谨作风。他常常躬身钻进狭小逼仄的设备空间,艰难地调整身体角度去查看关键部位的每一处细微点。

“老张,分析结果已经出炉!产品合格,纯度达标!”四川红华首席工程师(分析领域)阎瑞疲惫的眼神瞬间露出光彩。张堃迅速奔向分析室,确认结果无误后,激动地喊道:“太好了!我们终于成功了!”团队的集智攻关,最终赢来了生产线成功投入生产,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灵珠”淬火,“金身”燃灯

“作为氟化工生产和研发人员,要始终站在最一线。”令人难忘的是,2024年初夏,团队领头人丁勇攻克蒸馏塔技术难题时,因试验异常,毫不犹豫爬上十几米高塔顶查看报警点位。这种与现场设备、系统“斗法”的实践淬炼,让一批批刚毕业的研究生褪去书生气,成长为既懂理论、更通现场的氟化工科技工作者。

如今,这里已经有一百多号人。随着产业化公司挂牌成立,这支团队已剑指更高峰。

“下一个要攻克的就是PFA——不同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PFA生产难题攻克是真正的无人区。”指着新建厂房,李權说,这座曾经沉寂许久的深山峡谷,如今涌动着创新的脉搏。

(图片来源:中核集团)

本文来自科技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科技日报科技日报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