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成功大学Yi-Chun Chen,Chung-Lin Wu等人发表了题为“Epitaxial Ferroelectric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Grown on Graphene”的工作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
本文报道了一种在单晶石墨烯(生长于偏切4H-SiC(0001)基底)上外延生长多层铁电六方氮化硼(h-BN)薄膜的方法。通过氮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PA-MBE)技术,成功实现了具有非中心对称堆叠结构的h-BN多层膜的层控生长。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与实验表征(如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压电力显微镜PF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等),揭示了h-BN/graphene异质界面处莫尔超晶格诱导的本征极化特性,并验证了多层h-BN中通过层间滑动实现的可切换面外极化(铁电性)。该研究为二维范德华材料的堆叠调控外延生长提供了新策略,并为下一代非易失性、可重构二维铁电器件奠定了基础。
研究背景
传统范德华材料(如h-BN)因中心对称堆叠结构难以实现自发极化,需通过机械剥离再堆叠等复杂手段打破对称性。化学气相沉积(CVD)难以在非金属基底上实现多层h-BN的非对称堆叠,且金属催化基底不适用于器件集成。如何通过外延生长直接获得具有极化堆叠结构的大面积多层h-BN,并实现可操控的铁电性。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在石墨烯上生长h-BN薄膜,并利用理论计算和多种实验手段(如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来研究其结构和铁电性能。研究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控制生长条件实现h-BN的层状堆叠,并验证其铁电性。
实验流程细节
石墨烯基底制备:
4H-SiC基底经RCA清洗后,在超高真空(UHV)中高温退火(1300°C,20分钟),通过Si原子热解离自组装生成单晶石墨烯。
h-BN外延生长:
在MBE腔体中,石墨烯基底加热至1000°C,开启硼源(1850°C)和氮等离子体(450 W,0.3 sccm N₂),以0.16 ML/h速率生长h-BN。
通过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EED)实时监测表面结构。
表征手段:
- STEM-ADF/EELS:解析h-BN/graphene界面的原子堆叠构型及元素分布(图3a)。
- ARPES:测量层数依赖的能带色散,验证极化堆叠导致的π带分裂(图2)。
- PFM/KPFM:检测面外极化方向及铁电开关特性(图4a-b),测得极化翻转电压±1.5 V,剩余极化0.375 μC/cm²。
- cAFM:观测莫尔超晶格诱导的周期性电导变化(图1d)。
器件测试:
制备Au/Cr顶电极和石墨烯底电极的5层h-BN器件,通过PUND方法测量极化-电场(P-E)回线(图4h)。
创新点
- 外延生长策略创新:首次通过PA-MBE在石墨烯上实现非对称堆叠h-BN多层膜,生长温度较CVD降低(≈1000°C),且无需金属催化基底。
- 实验支持:STEM显示ABA堆叠(图3a),ARPES验证π带分裂(图2b-c)。
- 极化机制揭示:理论计算表明h-BN/graphene莫尔界面极化强度为0.15 Debye/nm²,台阶边缘处因电晕效应增强至3.01 Debye/nm²(图3b)。
- 实验验证:PFM显示180°相位反转(图4a),KPFM测得极化翻转后表面电势差300 meV(图4e)。
- 铁电开关性能:多层h-BN可通过层间滑动实现极化翻转,测得矫顽电压±1.5 V,剩余极化0.375 μC/cm²(图4h),稳定性超过一周。
- 应用验证:成功写入“盒中盒”铁电畴图案(图4c-f),展示可编程器件潜力。
结论
本文通过层状外延生长方法成功实现了在石墨烯上的铁电h-BN薄膜。这种生长方法不仅克服了2D铁电材料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局部可切换性等挑战,还为未来具有非易失性和可重构功能的2D设备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研究结果表明,h-BN薄膜在石墨烯上的外延生长不仅实现了铁电性,还展示了在实际铁电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图文
图1:a) 单层与双层h-BN的导电原子力显微镜(cAFM)电流图及形貌;b) 单层h-BN覆盖石墨烯台阶的SEM图像;c) h-BN跨台阶连续生长的SEM图;d) 单层h-BN/graphene界面莫尔超晶格的cAFM电流图;e-f) 石墨烯基底的RHEED衍射条纹;g) DFT计算的电荷分布(ABB、ABN、AA堆叠)。
图2:a-c) 单层、双层、三层h-BN/石墨烯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及GW理论计算的能带结构,显示π带分裂特征。
图3:a) h-BN/石墨烯/SiC基底的STEM-ADF截面图及元素分布;b) h-BN/石墨烯异质结构形成能计算;c) 不同堆叠构型的相对形成能;d) 外电场调控双层h-BN极化方向的示意图。
图4:a) 双层与三层h-BN的PFM相位图及高度剖面;b) 铁电回线与蝴蝶曲线;c-f) 三层h-BN的“盒中盒”畴工程(形貌、相位、表面电势);g) 5层h-BN铁电器件结构;h) P-E回线测量结果。
文献: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4442
本文来自FE图南工作室,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