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月14日消息(记者王锡斐)在南京,有一片“司法绿洲”——玄武区人民法院西南低山丘陵区域环境资源法庭。自2019年成立以来,法庭便以守护绿水青山为己任,积极构建现代环境资源审判体系,逐步形成了多功能、一体化的生态法治文化阵地集群。2024年11月,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引领企业“黑转绿” 司法护航生态转型路
一家曾深陷违法排污泥潭的碳素公司,在法庭的引导下,从环境的破坏者变成守护者,书写了一段从“黑”到“绿”的传奇故事。这家碳素公司经营范围为碳素、碳素原料、化工产品等加工、生产、销售,在生产锻后石油焦过程中产生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烟气。
自2020年起,该公司被当地生态环境局列为重点排污单位,要求所有烟气必须经过严格的治污设施处理,并通过自动监测设施进行实时监控。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这家公司却选择在治污设施检修期间不停产,通过旁路排放烟气,以此逃避自动监测设施的监控。自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这家公司通过旁路排放大气污染物共计2300余小时,违法所得高达22万余元。
纸终究包不住火。2022年7月,随着公安机关调查的深入,这起违法排污案件逐渐浮出水面。面对铁证如山,被告人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公司主动交纳生态修复费用100.6万元,退出违法所得226296.55元,并出资在厂区周边船山河沿线种植了具有净化二氧化硫、固碳等功能的丁香300株、绣球2156株。
碳素公司植树(央广网发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供图)
为了彻底摆脱过去的阴影,公司决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他们申请关停了现有的煅烧石油焦生产线,转而投资碳基石墨烯光伏一体化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生产项目,积极向绿色高端新材料产业转型。如今,走进这家碳素公司的厂区,曾经排放污染物的烟囱已经沉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产线和忙碌的研发团队。
这个案件也入选了2023年度江苏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在此案中,玄武法院结合企业和责任人的认罪悔罪表现,积极引导其结合污染物治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组织企业员工义务植树接受法治教育,并两次现场查勘企业生产情况,与当地政府座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法院坚持对污染企业治罪与治理并重,根据从轻从宽的量刑情节,依法追究企业和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保障企业绿色高端转型发展的人力和技术供给,充分彰显了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司法担当。
据介绍,法庭成立以来,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100余件,卓航公司等污染环境案入选最高院指导性案例,3个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4个案例获评国家级案例,9个案例获评省级典型案例,“4·10”污染环境案5.2亿元全国“最严罚单”全额履行,入选2023年度中国法治实施十大事件,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人大报告。
生态法治“新体验” 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矩阵
拉动绳子就能观看动画,旁听一起发生在长江入口中华鲟被非法捕捞的故事;在卷宗启动器按下手掌,观看“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新说,了解非法捕捞“三有动物”青蛙的案件;戴上VR眼镜,领略金雕飞翔的视角,通过判决书模型了解网购金雕案的故事……这是红山森林动物园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馆,也是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馆,由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玄武区人民法院、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共同建设。据介绍,年参观人数约10万人次,以“沉浸式”“亲历式”体验嵌入式实景课堂,为参观者提供了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和法律知识科普。
从红山动物园的生动实践出发,玄武区人民法院在生态法治文化的探索之路上更进一步,构建起更为广阔深入的“3﹢N”生态法治文化阵地集群。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跨越地域限制,构建起山林、河流、江畔、湿地、湖泊等多类型生态要素的保护与修复网络。除红山动物园这一处保护馆外,玄武区人民法院还开设了紫金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展馆、钟山生态司法展示中心3个核心展示区和包含六合平山林场江苏珍稀植物司法保护基地、南京老山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等融合生态修复、普法教育、司法便民等多重功能的N个法治文化价值弘扬地标区,获评2020—2022年度南京市全市政法工作“十佳创新成果”。
下一步,玄武区人民法院将在依法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厚植全面深化改革的绿色本底。聚焦绿色发展,坚持防治结合,加大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行为惩治力度,发挥环境资源审判惩罚教育功能,示范引导民众、企业深入践行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护航美丽玄武建设。
本文来自央广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