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至5日,甬江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前沿论坛举行。
“搭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创平台,将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刘兆平,在活动中分享“能源材料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实践与探索”,讲述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在石墨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的相关进展。
2019年以来,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孵化培育尚烯科技等新企业11家。其中,尚烯科技落户镇海,从事石墨烯功能纺织的应用推广,2024年销售额达8亿元。“所有为实验室到生产线付诸行动和付出努力的学者,无疑也是真的勇士。”刘兆平不吝分享16年来坚持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研发、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的艰苦实践和孜孜探索,讲述石墨烯材料等能源材料“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案例。
目前,甬江实验室初步建立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拥有科研人员近400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才。“借助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国内优秀科学家,与实验室青年人才交流创新思路,特别要求科学家多讲讲尚未解决的科研前沿问题。”林宁既是本次论坛活动主持人,也是甬江实验室研究员、多维度功能碳材料研究组负责人。
“碳的杂化态决定了其电子结构和微观结构,对碳材料的导电、导热、机械等性能起着关键作用。”在“碳的杂化态与电化学性能”主题分享中,林宁讲述在通过调控碳的杂化态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硅碳样品,为高性能储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在活动中,不仅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区内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科研工作者上台分享,还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位知名科学家登台交流。
“甬江实验室作为一个新的科创平台,拥有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我也借助此次论坛活动,分享国内、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动态,助力甬江实验室及国内青年人才成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大明,参与建成国内首条同步辐射表面衍射线站(上海光源)。
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表示,甬江实验室将持续淬炼旺盛的材料原始创新能力、强大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出色的系统问题解决能力、系统的创新生态构建能力、持续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支撑引领浙江、长三角和我国材料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镇海区科协,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