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2月24日消息(记者左洋)在城市发展的版图中,“老城区”往往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底蕴,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它能否成为科创企业发展的沃土?又该如何破局?近日,记者走进武汉市江岸区,探寻这里如何凭借独特资源与创新举措,让科创回归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创意“硅巷”正成为科创发展新引擎
“硅巷” 与广为人知的 “硅谷” 相对应,其概念诞生于1995年的纽约曼哈顿地区。有别于“硅谷”,“硅巷”模式主要是以城市中心存量空间为主要载体。
近年来,武汉市江岸区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区发展的主导战略,发挥金融发达、公共服务优质、老房子资源集聚等优势,以老城区成熟的现代服务业生态为土壤,吸引科创产业回归。
12月17日,江岸区举办“彼岸计划”发布大会,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岸九条”,以“真金白银”培育科创企业、发展科创平台、引育科创人才、发展应用场景等,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出要发挥优秀历史建筑和里份文化独特优势,推动“老房子+双创”模式连片发展,建设创新街区,打造汉版“硅巷”。
老房子一直是江岸区的“稀缺资源”,铭刻着大武汉的历史。
初冬时节,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岳飞街1号门前一如既往地热闹,这座百年法式风情的老建筑如今换上了“新装”。2023年6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惟楚荟”创新平台在这里揭牌。作为武汉市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这是武创院首次在武汉中心城区展开布局。
“自揭牌以来,‘惟楚荟’创新平台吸引一批高校院所、领军人才团队、高端产业项目和前沿技术成果在江岸区落户、转化。”武创院院地合作部主要负责人介绍,江岸区与武创院的合作呈现出多点开花、多方共进的良好局面。
“江岸区地处长江和汉水交汇的黄金位置,在涉港产业方面的合作潜力与我们未来成果转换紧密相关。”今年12月份,武创院新一代港航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与江岸区就新一代航运大脑项目落地达成合作意向。该所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次合作,将有效提升江岸绿色船舶产业以及航运交通系统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建筑智慧运维联合创新中心,光量子技术研究所,岱家山智能传感创新中心……这所由老房子改造的江岸创新高地,未来还将催生更多科创成果在此落地。
由1961年成立的武汉市无线电厂改造而来的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如今已入驻约80家企业,文化和科创类企业占比超过70%。在江岸区青岛路10号,有着百年历史的平和打包厂旧址现已吸引121家文化创意和数字设计企业入驻。随着老街区创新基因不断被激活,2023年江岸区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翻番。古今交错的建筑中,一条条创意“硅巷”正成为江岸的活力新引擎。
聚焦专业“赛道” 老城区 “破茧蝶变”
走进武汉地铁7号线三阳路站,“把最好的空间留给创新创业创造”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不仅让市民感受到浓浓的科创氛围,也展示了江岸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坚定决心。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如何实现高效转型升级?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拔节生长”,走出更合适的发展道路?选定特定精准的专业“赛道”,对江岸的发展至关重要。
2024年3月长江金岸·武汉人工智能大厦正式揭牌。采用“基金+基地”的金融新模式、“高校+科研院所+天使投资+市场推广”的运营模式,这里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区。
武汉武创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便是首批入驻企业。“仅用7天时间,江岸区便帮助公司在大厦内实现‘拎包入住’,并连续3年免费提供1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江岸区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派遣3名骨干成员支持服务该公司运营的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建设,持续解决业务拓展中的难题。
如今,平台已入驻武汉市科技企业超过1.6万家,入驻服务机构692家,挖掘科技成果1万项,促成企业需求对接3282个,技术需求对接成功的合作协议金额达11.8亿元。
按照“一园区一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园区的思路。江岸区成功持续盘活一批老房子、老街区和商务楼宇,打造低成本、高质量的科创空间。
初冬时节,岱家山科创城武汉奥森迪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激光加工头,随着火花四射,数个圆孔被很快切割完成。
从最初的4人团队、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到现在的年营收达3000万元,十年间,这家企业在岱家山科创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4年,岱家山村启动城中村改造,建设了这座科技创业城。如今,武汉江岸岱家山科创城被评为武汉市首家五星级科创小微企业园,园区聚集了260余家创业企业,涵盖人工智能、智能机电、数字环保、智能检测、智慧医疗和软件信息等领域,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
步入与岱家山科创城仅一街之隔的金翊2035产业园,现代工业气息与葱郁景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园区总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主攻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数字经济等科技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及新质生产力,目前园区已经聚集了数十家重量级龙头企业以及120余家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类企业,其中,30多家为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物探领域的科创企业,为国内外多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及城市管网探测与修复提供了技术服务,被誉为工程安全诊疗的“全科医生”。该公司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于2018年10月入驻园区后,园区坚持每月组织两次对接活动,主动为企业答疑解惑。2023年,在园区的支持下,该公司成功申报了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备案了智慧管网全链条技术创新中试平台。
汇聚高校智慧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创回归都市,人才是关键。跨越长江 “借智”“引才”,江岸区把域外丰富的高校院所科创资源“由外向内”导入,链接域内丰富的政策资源、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来岸”转化。
今年12月份,在“彼岸计划”发布大会现场,江岸区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武汉大学智慧水利与航运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医工交叉产业联合研究中心、湖北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其中,武汉大学智慧水利与航运创新研究院着力推动智慧水利与航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将结合江岸区产业基础,围绕“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智慧航运”等延链补链强链。华中科技大学医工交叉产业联合研究中心专注于医学诊断智能微系统、智能化精准治疗装备、脑认知与康复医疗装备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研究与技术攻关,将为江岸区医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建成国内领先的石墨烯研发、生产、器件设计与加工全产业链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石墨烯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江岸区一方面以“用”为导向,大力挖掘、开放应用场景,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优秀解决方案寻找应用场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快速发展,做好金融保障。
何大平教授在指导科研团队(央广网发 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
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何大平教授团队的石墨烯膜成果于岱家山科创城落地转化,创立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发展关键期遭遇流动资金短缺难题,急需资金扩建生产线以提升产能。
岱家山科技金融工作站知晓情况后,邀武汉汉烯科技公司参加 “江岸融商会”,进行推介。2021年8月,公司获天使轮投资。
“在科创城的帮助下,公司顺利度过了起步期,迎来发展黄金期。年产值从200万元跃至3000万元。”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朝着全球高性能宏观石墨烯材料研发及全产业链应用领军企业目标迈进。
数据显示,江岸区拥有84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6家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已集聚数字经济企业601家。科创产业实现了由“零星闪烁”到“繁星满天”蝶变。
本文来自央广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