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万物萧索,而在秦王川这片沃土上,设施农业却焕发着勃勃生机:道路旁,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经济效益凸显;专业市场内,一枝枝颜色各异的鲜切花芬芳吐蕊,飞向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
近年来,新区坚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智慧化、产业化发展,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形成了以日光温室、连栋玻璃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工厂化畜禽养殖为主要模式的设施农业产业,在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规模化生产 农业园区星罗棋布
18万平方米,相当于26个标准足球场。在新区,18万平方米,是一座单体智能温室的面积。
这座18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是新区农投集团现代农业示范园中的一座,承担着鲜切花新品种培育工作。走进其中,满眼繁花似锦,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花香。
昔日温润的南方才有的鲜切花,如今成了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支柱产业。新区农投集团共计建成了近50万平方米的世界一流智能温室,种植了娜欧米、粉红雪山等38种鲜切玫瑰品种,是目前西北最大的鲜切玫瑰繁育基地,鲜切玫瑰远销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这一切,都得益于新区科学规划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设施农业发展平台。
如今,产业布局和规模初见成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空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5个设施种植产业园,各类设施大棚2200余座、玻璃温室近55万平方米;形成以鲜花、食用菌和果蔬为主导的设施种植产业,年产鲜切花近1亿枝、食用菌近5000吨;建成赖家坡、平岘沟等5个生态养殖产业园,设施养殖面积0.6万亩;引进新希望、兰牧工商、天欣等养殖企业,形成以生猪、奶牛养殖为主的规模化养殖产业,年出栏生猪稳定在40万头以上,存栏奶牛1.2万头,肉蛋奶产量达到6.5万吨。
新区农林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设施农业已成为新区现代农业的标志性主导产业之一,鲜切花、食用菌、生猪、牛奶更是逐步成为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扩大。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效益增百倍
智能化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方面尤为明显。新区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李宗俊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普通大田种植花卉,春种秋收,四季更迭中,亩均经济收入只有1500元到3000元,而科技化赋能的智能温室大棚,无论外面是寒冬还是酷暑,大棚里永远都是最适宜作物生长的温度,亩均经济收入能达到20万元到30万元。
近百倍的差距背后,是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的加持。
“我们的智能温室引用荷兰铝合金天沟技术,大大降低了国内智能玻璃温室钢材用量。温室加温系统采用了国内石墨烯式电极锅炉,实现了零排放和环保节能,降低了温室运营成本;温室环境调控系统集成了荷兰自动控制系统、水循环及灌溉系统,实现了精准环控,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采摘,全过程标准化、智能化,同时产品可追溯,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50%以上;采用自动植物补光系统、CO2追肥系统,实现了农作物全季节、全天候生产,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显著增加了产品产量,保证了农产品达到国际认可、质量一流的水平。”李宗俊向记者说。
新区高起点、多样化选择建设钢架夯土墙结构、EPS装配式日光温室、大跨度双膜大棚、大跨度连栋塑料拱棚以及智能玻璃连栋温室等大型化、连体化先进设施大棚,适应不同作物的个性化生长环境需求,设施养殖实现了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智能化。
在新技术应用上,广泛应用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生物生长动态监测等新技术,逐步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生产控制高度自动化和周年连续产出,设施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在新品种推广上,设施农业产业园、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应用,引进月季杂交后代优株60余类;建成设施蔬菜育苗基地,通过工厂化、设施化、标准化育苗技术,每年完成优质良种蔬菜苗木繁育超1000万株。
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全方面配套、链条式发展、体系化构建,如今,新区设施农业呈现出领域拓宽、量质双提、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正奏响由“大”到“强”的奋进之音。(兰州新区报记者 魏晓倩)
本文来自兰州新区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