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指出,要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体制改革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更好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体现银川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打造“三都五基地”“两地五中心”,建设创新强市集聚更强动能。
加强科技创新
新材料产业实现跃迁
随着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材料的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心剂”。我市依托资源禀赋优厚、能源保障充足、产业基础扎实、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深耕新材料领域,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
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陶瓷产业龙头企业,多年来围绕陶瓷产品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该公司总经理王斌说,宁夏的碳化硅产能占全国的35%以上,但多处于高能耗高污染阶段,企业所要做的就是降低能耗和污染、增加产品附加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多年来瞄准碳化硅产业下游,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微纳米碳化硅粉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成功研发装甲防护陶瓷、半导体芯片抛光环、导电陶瓷等产品。其中,半导体芯片抛光环主要为台积电供货,而碳化硅导电陶瓷则为华为委托研发,用于智能手表之上,填补了该项目国内空白。通过技术创新,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质的蜕变,成为宁夏碳化硅产业领域的引领者。
“近些年我们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线产品。”王斌说,从高校请“外援”让企业尝到了甜头。在科技“外援”的帮助下,北伏科技生产的碳化硅陶瓷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制造,碳化硅半导体应用于无人机制造,为企业增收3000万元以上。
同样突破关键技术、不再依赖进口的还有宁夏北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前由于国内缺乏完整的氮化铝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与应用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内企业只能购买设备、原料进行部分环节或部分产品的加工生产。而如今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北瓷生产出了许多高端产品,如氮化铝粉体、高端封装基板、超高热导率陶瓷基板、高精密氮化铝功能器件、芯片封装管壳等,不仅不再依赖进口,多项产品还为我国芯片制造产业关键材料的自主化作出了贡献。
加大科研投入
成就行业引领者自信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宁夏特产枸杞也插上了科技化、智能化的翅膀。这颗乘“云”而上的小红果,不断以新姿态刷新着大众认知。
在百瑞源的研发大楼里,有这样两行醒目的标语:“品质造就品牌,科技成就未来。”科技创新一直是百瑞源发展的永恒主题,公司先后创新推出了锁鲜枸杞、枸杞原浆、枸杞保健食品等7大类70多种枸杞精深加工产品,带动枸杞产业摆脱低质低效发展的困局。
2006年,百瑞源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在自主研发的同时,相继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华南理工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2011年,百瑞源与宁夏大学生命科学院结为产学研共建单位,在宁夏大学生命科学院建立百瑞源实验室,通过研发提高枸杞的功能附加值,延伸枸杞产业链,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不仅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壮大了公司的研发实力。
“我们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合作,开展新品种培育、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同时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探索新的加工工艺,实现了从初加工向精加工、精加工向深加工的迭代升级,开创锁鲜枸杞新品类。”百瑞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百瑞源在科技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储备等方面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正是因为技术创新给百瑞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就了它的品质自信、品牌自信和枸杞行业引领者的自信。
坚持创新引领
科技发展结出硕果
在9月份举行的第二届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大会上,银川市集中展现了推动区域科技合作的成效。大会为10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授牌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其中6家为在银单位;自治区第五批“塞上英才”10人,均来自银川市企业及在银高校、科研院所;在开幕式上及分项活动中,银川市共计签约合作项目28项,将引进落地新型电动汽车储充换一体化技术、陶瓷/金属基复合耐磨构件技术等科技成果近300项,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新机遇。
近年来,银川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度获得的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数量和级别均居五市之首。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共9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8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6项,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名获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共78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18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共2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1项。银川的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电力保供、400kg蓝宝石晶体生产、高纯石墨烯绿色制备、口腔数字化诊疗等方面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努力在培强创新主力军上“走在前、挑大梁”。
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科技支撑项目、企业梯次培育、奖补政策兑现等方面积极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实施中央、区市各类科技项目达到600项以上,上争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企业在“碳基”“硅基”“铝基”等技术领域和数字信息、新型能源、新型电力等产业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三新”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组建创新联合体。以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契机,我市将持续在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装备制造、算力等领域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每年计划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30个左右,不断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
本报记者 吴春霖
本文来自银川新闻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