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Klaus Ensslin团队发表了题为“ Spin-orbit proximity in MoS2/bilayer graphene heterostructures”的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本文研究了在二硫化钼(MoS2)/双层石墨烯(BLG)异质结构中,通过范德瓦尔斯堆叠实现的自旋轨道耦合(SOC)的效应。实验上确认了在与MoS2接触的双层石墨烯中存在两种不同的SOC类型:伊辛型(ΔI = 1.55 meV)和Rashba型(ΔR = 2.5 meV)。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在电荷中性点附近,电位移场对电导的非单调影响,这一现象归因于伊辛SOC引起的单粒子能隙,这些能隙可以通过临界位移场关闭。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临界位移场附近,磁导电性出现了尖锐峰值,这一发现挑战了现有的理论模型。
背景
自旋轨道耦合(SOC)在基于自旋的器件中至关重要,它通过时间依赖的电场实现自旋态的操控。双层石墨烯(BLG)因其在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中的潜力而备受关注,但其固有的Kane-Mele(KM)SOC较弱(40-80 μeV)。为了增强BLG中的SOC,研究者探索了与高SOC基底接触的方法,其中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显示出显著的SOC增强效果。
主要内容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研究了MoS2/BLG异质结构中的SOC效应,并发现该结构中存在两种类型的SOC。研究还观察到在电荷中性点附近,电导对电位移场的非单调响应,以及在临界位移场附近磁导电性的尖锐峰值。这些发现对于理解TMD/双层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SOC性质及其对电子输运现象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细节概括
实验中,研究者使用了由六角氮化硼(hBN)、双层石墨烯(BLG)、三层MoS2和石墨底栅组成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通过磁输运实验分析了SOC引起的能带分裂,并通过紧束缚模型计算了能带结构。实验在约30 mK的温度下进行,测量了在零位移场和低磁场下的Shubnikov-de Haas振荡(SdHOs),以确定SOC引起的能带分裂。
创新点
- 实验上首次确认了在MoS2/BLG异质结构中存在两种不同的SOC类型:伊辛型和Rashba型。
- 揭示了在电荷中性点附近,电导对电位移场的非单调响应,这一现象归因于伊辛SOC引起的单粒子能隙。
- 发现了在临界位移场附近磁导电性的尖锐峰值,挑战了现有的理论模型。
- SOC参数:伊辛SOC(ΔI = 1.55 meV)和Rashba SOC(ΔR = 2.5 meV)。
- 能带分裂:在零位移场下,低能带主要由伊辛SOC引起。
- 电导响应:在电荷中性点附近,电导对电位移场的非单调响应,显示出在临界位移场Dc = ±12.5 mV/nm处电导局部最大值。
- 磁导电性峰值:在临界位移场附近,磁导电性出现了尖锐峰值,挑战了现有的理论模型。
- 温度依赖性:在1-10 K的温度范围内,电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绝缘行为受位移场的影响,但在所有位移场下电荷中性点附近的绝缘行为一致。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MoS2/BLG异质结构中存在两种类型的SOC,且伊辛SOC在能带分裂中起主导作用。在电荷中性点附近观察到的电导对电位移场的非单调响应,以及在临界位移场附近磁导电性的尖锐峰值,为进一步理解和利用异质结构中的SOC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文内容
图1 | 零位移场下的磁输运数据。a BLG/MoS2异质结构的示意图,展示了层的横截面(右上图)并强调了BLG和MoS2层的对齐(右下图)。b 导电率随载流子密度的对数变化图。测量在大约30mK的温度下进行。点状(方形)标记代表电子(空穴)掺杂的数据。实红线表示线性拟合,而黑虚线表示导电率的饱和。c 在零位移场下,于T=1.3K时测量的朗道扇形图(左图)。右图显示了n=2.7 × 10^11 cm^-2处的垂直线切割图(左图中的虚线)。d 图(c)中朗道扇形图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Rxx(B^-1)的FFT是按密度逐行计算的。垂直轴已根据nSdH = 2ef/h重新缩放,其中f是特斯拉单位下的频率轴,考虑了谷简并。虚线表示从图(e)的能带结构中获得的密度。右图显示了n=2.7×10^11 cm^-2处的垂直线切割图(左图中的虚线)。e 在零位移场下,接近K+点的具有自旋轨道耦合(SOC)(ΔI = 1.55meV和ΔR=2.5meV)的双层石墨烯的能带结构。能带是沿着相对动量kx(或等效地,沿着第一布里渊区的Γ-K-M线)绘制的。水平轴按晶格常数a =2.46Å缩放。带的颜色编码了自旋纹理(紫色表示自旋向上,橙色表示自旋向下)。f 从图(d)中傅里叶谱的两个峰之间的距离获得的密度差Δn。红实线表示根据图(e)的能带结构通过确定态密度,然后确定载流子密度n↓,↑,最后计算差值∣n↓−n↑∣而得到的对数据的拟合。拟合得出SOC参数:ΔI = 1.55±0.10meV和ΔR = 2.5 ± 0.5meV。阴影区域表示拟合参数的不确定性,这反映在Δn的不确定性中。
图2 | CN处导电率对位移场的依赖性。a 在T≈30mK时,导电率σ随密度和位移场的变化。b 图(a)中CN处σ的垂直线切割图。导电率在临界位移Dc = ±12.5mV/nm处显示局部最大值。c 在K点处,邻近效应双层石墨烯(BLG)的能带结构。计算中包含了ΔI = 1.55meV的伊辛自旋轨道耦合(SOC)项。展示了三种特征层间势能的能带结构:U = 0(左图)、U = 0.775meV(中图)和U = 2meV(右图)。能量轴已调整,使得E = 0对应于电荷中性点,由水平虚线标记。颜色代码表示层极化:蓝色表示第1层极化,红色表示第2层极化,如图右下角示意图所示。左图中的能带结构与图1c相同,但根据自旋纹理对能带进行了颜色编码。d 在CN处,D = 0(紫色)和D = Dc(橙色)时的导电率随温度的对数变化。交叉点是在稀释制冷机中测量的,而实线是在氦4泵浦低温恒温器中测量的。根据主文中定义的相关能标(Eth, Edis, ESO),温度范围被分为三个区域(A–C)。e 在电荷中性点处,费米能量的等能轮廓图,分别对应U = 0(左图)和U = Uc(右图)。费米口袋根据其掺杂(电子e和空穴h)和自旋(↑, ↓)进行标记。示意图:在MoS2基底上,双层石墨烯晶胞的侧视图示意图。下方的颜色条定义了低能轨道上电子波函数的极化,这些轨道分别局域在晶格位置A1和B2(分别用蓝色和红色表示)。
图3 | CN处的磁输运数据。a 在T=30mK时,电导率随B⊥和D的变化。此图表示SOC邻近效应双层石墨烯(BLG)的(D, B)相图。相(I)是具有层极化波函数的带隙相。相(II)是另一种带隙相,已被归因于原始BLG中的倾斜反铁磁相41,62。相(I)和相(II)之间的相界(直线虚线)见补充说明10。相(III)是弱绝缘相,由单粒子谱中存在自旋间隙引起。b 当B⊥=0且面内磁场有两个值(B∥=0(紫色)和B∥=1.8T(橙色))时,σxx随D的变化。c 图(a)在D=0(紫色)和D=Dc(橙色)时的线切割图。黑色虚线和点线突出了电导率的1/B依赖性。d 在D=0时,微分电导Gd=dI/dVSD随电压偏置VSD和磁场B⊥的变化。虚线突出了Eg ∝ B⊥的关系(见补充说明11中的讨论)。
文献:
Masseroni, M., Gull, M., Panigrahi, A. et al. Spin-orbit proximity in MoS2/bilayer graphene heterostructures. Nat Commun 15, 9251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324-z
本文来自FE图南工作室,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