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公司CEO许莉:应高度关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我们BGI首先从机制入手,打造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大学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然后,我们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构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石墨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通过与应用场景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研发任务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石墨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通过在研究院和公司建立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管理,打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建设产业生态,推动石墨烯产业的健康发展。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当前,我国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不足,企业承接高科技成果转化意愿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存在显著瓶颈制约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寻找破解之道,本刊特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BGI),就以上议题专访了公司CEO兼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企业家联谊会会长许莉。

专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公司CEO许莉:应高度关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企业改革与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一家从创建以来就在探索“企业主体、市场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的新融合体,请简要介绍发展经验。

许莉: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称“BGI”)是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发起,刘忠范院士领衔,按照“一体两翼,产研协同”的顶层设计,探索“企业主体、市场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的新范式。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对接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布局石墨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定位于引领石墨烯产业的核心技术策源地。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设计,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价值链条。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建复合型团队。既有专业的研发团队,也有经验丰富的产业化团队,彼此共享共同的使命愿景,为共同的产业化目标努力。二是坚持市场牵引、技术驱动、产研结合。在深入研究石墨烯的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分层分类,制定产业化的路线图。三是探索企业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一对一孵化、一对一研发,打通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价值链条,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

《企业改革与发展》:《决定》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请您谈谈对此的理解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任务。

许莉:《决定》中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意味着要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则要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为加速科研与市场的深度融合,BGI通过强化“一体两翼”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材料产业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协同机制,聚焦石墨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出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转化动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平台,并负责全链条管理,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建立健全评估、交易和转化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坚实保障。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地与地方政府、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应用示范基地、产业基地等,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石墨烯技术的普及与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升地方经济与产业竞争力,实现石墨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产业化发展,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增长动力。

专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公司CEO许莉:应高度关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 版)》中,确立了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路线,明年就是收官之年。对标这个路线图,您对石墨烯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如何评价?您对“2025 后”石墨烯产业发展报以怎样的期待?

许莉: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新材料,在能源、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石墨烯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石墨烯产业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石墨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制备技术尚未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的水平,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尚未深入产业,以实现石墨烯材料的广泛应用。

对于“2025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我抱有很高的期待。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有望实现石墨烯材料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从而推动石墨烯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石墨烯粉体的制备越来越成熟、成本越来越低。我们BGI的高品质薄膜、晶圆材料正在快速迭代,蒙烯复材正在加速进入市场。而且,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石墨烯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石墨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材料,将受到更多关注和青睐。

总之,我认为石墨烯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需继续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应用领域、提高竞争力。我对“2025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期待其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健康的科创生态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改革与发展》:6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数据显示注册制改革以来,近九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获得过私募基金支持;另一方面,您也在“无界论坛”上提到政府资金大量支持着科创企业的现象。请您谈谈对目前科创投资的看法。

许莉:科创投资对于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科创投资成为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九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获得过私募基金支持,这充分说明了科创投资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资金在科创投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引导基金、科技贷款、税收优惠等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同时,政府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推动科创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科创投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科创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市场风险,存在信息不对称、估值难度大、项目周期长等问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耐心资本”。

对于未来的科创投资,我认为应该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同时推动科创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比如,进一步完善科创投资的政策体系,降低科创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进一步推动其多元发展;畅通资本市场退出通道,鼓励支持对国家和产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科创企业上市,给投资人更多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科创投资基金中,国有资本占比过大,可能带来以下弊端:第一,决策过程相对较长,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导致投资决策的延迟,影响投资效率;第二,国有资本的过度参与可能使得投资决策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非基于市场逻辑;第三,基金更倾向于投资稳健的项目,而非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型项目,一些具有潜力的项目可能因为缺乏资金而得不到支持,政府的招商意图更多嫁接在投资上,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推动科创投资基金发展时,应充分考虑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的平衡,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改革与发展》:在新材料领域,我国“卡脖子”的情况是否有好转?您认为业界应该如何避免未来被“卡脖子”?

许莉:“‘卡脖子’技术是过去时,也是现在进行时,更有可能是将来时,绝不能得过且过。”这是刘忠范院士常讲的一段话。我们目前被“卡脖子”的技术,很多归根结底都是材料“卡脖子”,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在部分新材料领域仍然面临“卡脖子”问题。例如,在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材、高性能合金、高温合金、高纯稀有金属材料等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此外,在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也还存在技术瓶颈和生产限制。

硬科技特别是新材料都是熬出来的,要想不被“卡脖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要持续加大在新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前沿研究,力争在基础科学理论和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针对新材料领域存在的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建议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通过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集聚效应。

三是培育高端人才和团队。新材料领域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持。建议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团队。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新材料事业。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是全球性的竞争。一定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融入产业链条,推动新材料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共赢。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是推动产业化和市场化。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化和市场化上。重点是加强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同时,完善新材料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新材料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要避免未来在新材料领域“卡脖子”,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

《企业改革与发展》:刘忠范院士曾提到,“在石墨烯领域,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BGI打算怎么做?

许莉:“两张皮”现象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产业化应用之间的脱节,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我们BGI首先从机制入手,打造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大学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然后,我们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构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石墨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通过与应用场景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研发任务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石墨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通过在研究院和公司建立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管理,打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建设产业生态,推动石墨烯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稳定的政策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环境提振企业家信心

《企业改革与发展》:您也提到,在过去产业化的两年,公司实现了1个多亿的营收,但还是做得比较艰难。这个“难”怎么理解?对其他还在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有什么启示?

许莉:新材料产业素有“三高三长”的特点,即:高投入、高难度、高壁垒,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新材料的产业化需要经历从研发到中试、到生产、再到市场推广等多个阶段。整个产业化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业内常说,十年研发一个材料,再用十年用好一个材料。

石墨烯还是一个新生材料,2004年被发现,2010年获诺贝尔奖,满打满算至今不过20年时间。技术研发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长时间的积累。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但要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推向市场,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的难题。而且,新材料的市场认知度相对较低,在推广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培养市场、展示产品的优势,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市场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接受新的材料和技术。因此,要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支撑双轮驱动,让新材料尽快为应用场景的用户赋能,从而实现价值闭环。

《企业改革与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您认为会议在哪些方面回应了企业家们的期待?下一步提振企业家信心应该怎么做?

许莉:首先,《决定》的发布为企业家群体注入了强劲信心与动力,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并强调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表达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论述,增强了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其次,《决定》提出的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融资支持等具体政策措施,有效解决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和挑战,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决定》强调优化营商环境、规范行政检查,有助于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这样的市场环境能够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助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们最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环境。在当前环境下,更需要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提振企业家信心:一是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继续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如提高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应简化手续流程,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便利性。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法律保护,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文章原标题为: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4年第9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本文来自企业改革与发展,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4年9月9日 18:05
下一篇 2024年9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