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名古屋大学可持续发展材料与系统研究所 (IMaSS) 的 Minoru Osada 教授领导的日本研究团队开创了一种高速、大面积沉积二维 (2D) 材料的方法,包括氧化物、氧化石墨烯和氮化硼。这种创新技术被称为“自发集成转移法”,是偶然发现的;然而,它有望彻底改变纳米片的生产方式。
在二维材料中,一个关键的工程挑战是大面积薄膜的大规模生产,同时又不牺牲其均匀的二维性质和独特性能。本文证明了水/醇溶剂的简单流体现象可以成为一种复杂的工具,用于在水面上自组装和设计二维纳米片的有序结构。原位表面表征表明,含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二维纳米片的水/醇液滴在 10 秒内会自发扩散成大而均匀的单层。将单层轻松转移到固体或柔性基底上可产生具有高覆盖率(>95%)和均匀电子/光学特性的高质量单层和多层膜。这种自发扩散非常普遍,可以应用于各种二维纳米片,包括金属氧化物、氧化石墨烯、h-BN、MoS2和过渡金属碳化物,从而实现大尺寸(>4 英寸φ)二维纳米薄膜和独立膜的按需智能制造。
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fast 2D Nanosheet Assembly via Spontaneous Spreading Phenomenon”为题发表于《Small》。(DOI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403915)
纳米片的特点是厚度只有几个原子。由于纳米片的表面积相对于体积较大,因此纳米片具有卓越的电子、光学、机械和化学特性。纳米片有望彻底改变现代电子和材料科学。
传统上,人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 和朗缪尔-布洛杰特 (LB) 技术等方法来制造纳米片。然而,这些方法在使用中存在重大障碍,包括难以实现均匀、大面积沉积以及基底转移过程的复杂性。
在寻求更有效的沉积技术的过程中,Osada 团队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纳米片被水浸湿时,它们会自发地排列在水面上,在短短 15 秒内形成致密的薄膜。这一过程被称为“自发扩散现象”,它表明了一种更有效的沉积技术。
图1. 二维悬浮液在水面上的自发组装
研究小组通过将纳米片溶剂混合物滴到水面上来测试这项技术。由于乙醇的挥发性比水高,因此蒸发速度更快,在表面形成浓度梯度。
乙醇蒸发较多的地区比乙醇浓度较高的地区表面张力更大。这种表面张力差异导致流体从张力较低的区域流向张力较高的区域,从而产生对流。这些电流引导溶液中的纳米片,使它们在水面上排列得更有序、更致密。
图2. Ti0.87O20.52−纳米片在水面上的自发扩散
“纳米片会自发排列并紧密堆积在一起,就像冰块在水面上聚集一样,”Osada 说道。“这种受控排列对于制造均匀、高质量的纳米片薄膜至关重要。然后,可以将所得的纳米片薄膜轻松转移到基底上,只需一分钟即可完成沉积过程。”
该方法不仅简化了生产过程,还为生产100至200层的多层厚膜打开了大门,而这在 CVD 和 LB 等传统方法中是难以实现的。原子力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证实,通过该技术生产的纳米片薄膜高度均匀,纳米片密集排列,就像拼图碎片一样。
图3. 使用自发组装的二维薄膜的可扩展沉积
研究小组对该技术的多功能性感到惊讶,它成功地应用于各种纳米片组成和结构,从而可以在不同形状和材料的基底上生产大面积薄膜。
“通过该技术制备的多层膜作为功能薄膜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它们可以用于透明导电膜、介电膜、光催化膜、防腐膜和热屏蔽膜,”Osada 说。
除了技术优势之外,Osada 还强调了该方法的环境效益,他表示:“该技术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环保工艺,因为它可以在室温和水溶液工艺下在各种基材上生产薄膜,而无需传统薄膜工艺中常见的真空成膜设备或昂贵的工具。”
本文来自Carbontech,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