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CEJ:分级多孔石墨烯膜在超高压传感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创新性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构象互锁构建分级多孔石墨烯膜(PGM)的新方法。研究通过π-π共轭相互作用,锁定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的三维皱缩构象,构建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柔性石墨烯膜(PGM)。基于分级孔结构的两步变形机制实现了在超高压范围内的灵敏响应。

在智能电子设备的世界中,压力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从航空航天到人机交互,从运动检测到结构健康监测,压力传感器的应用无处不在。理想的压力传感器需在广泛的压力范围内具备高灵敏度,能够涵盖从触觉到低中压,以及高压甚至超高压的各个压力区间。然而,传统的基于氧化石墨烯(GO)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由于纳米片之间点对点接触机制的限制,导致其低模量,因而在高压甚至超高压传感方面存在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创新性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构象互锁构建分级多孔石墨烯膜(PGM)的新方法。研究通过π-π共轭相互作用,锁定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的三维皱缩构象,构建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柔性石墨烯膜(PGM)。基于分级孔结构的两步变形机制实现了在超高压范围内的灵敏响应。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CEJ:分级多孔石墨烯膜在超高压传感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图1 由三维皱缩构象的GO纳米片到分级多孔PGM的结构调控

PGM柔性传感器在高达2000 kPa的压力范围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压响应,其灵敏度在1-600 kPa和600-2000 kPa压力范围内分别达到1.1和0.7 kPa−1,并在超过10,000次循环的高压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CEJ:分级多孔石墨烯膜在超高压传感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图2 PGM的两步变形机制与超高压传感性能评估

PGM柔性传感器在灵敏度和响应范围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并在实际应用中展示了其多功能性和稳定性。其不仅能实时监测压力容器模型的充气/放气过程,还能检测人体运动如手指、肘部、膝盖的弯曲以及行走、跑步和跳跃等动作。PGM的分级多孔结构为开发超宽范围和超高压传感设备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在结构健康监测、个人健康护理和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CEJ:分级多孔石墨烯膜在超高压传感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图3 PGM传感器用于监测压力容器模型的充放气过程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CEJ:分级多孔石墨烯膜在超高压传感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图4 PGM传感器用于监测人体运动

以上研究成果以“Conformational interlocking induced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ly porous graphene membrane for ultrahigh-pressure sensing” 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聪为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学贾晓龙教授孟庆函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受到北京自然科学基金(No. 2242052, No. 219204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19YFB15048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 XK1802-2)、BUCT青年人才计划、2020-2024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Oic-202001008, Oic-202101008, Oic-202201007, Oic-202301003, Oic-2024020002)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3140

本文来自高分子科学前沿,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4年8月17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