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企业和高校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怎样让前沿技术更接地气、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些问题在“北疆工匠”安军伟身上都能找到答案。
“80后”安军伟出生在河南省西平县。2012年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攻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后并于2015年博士后出站。毕业后他放弃在部委直属机关的工作机会,为了热爱的石墨烯材料研究事业,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扎根北疆,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急先锋”。
“兴和县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梦想开花的地方,很多成绩荣誉都是在这里取得的……”安军伟在此间用略显谦逊的口气,表达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安军伟正在指导石墨烯导电剂浆料应用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匀浆制备过程(钟真君 摄)
兴和县是中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以盛产大鳞片晶质石墨而闻名,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6500万吨。然而过去兴和县的石墨产业主要是粗放型开采为主,缺乏精加工和利用,安军伟的到来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带来了希望。
“凡事都上心用心、真干实干,以‘快’为先,以‘实’为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这是安伟军在工作中常与团队交流中的高频话语。通过调研,安军伟发现兴和县的石墨烯存在因产量低、价格高而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问题。为了让新兴产业在兴和县扎根,2016年,安军伟率领他的石墨烯研发团队来到兴和县天然石墨应用产业园区,一门心思研究石墨烯工业化新路子。
他着手主持建设年产3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用了9个月时间,亲手填装了数千个石墨匣砵,成功研发低成本单层石墨烯大规模制造技术,实现高效快速制备石墨烯,成本也从原来的每克数百元,降到了每克0.5元。
“做科研就像跑马拉松,总会遇到很多挑战,有信念和韧性才能抵达终点。”安伟军回忆,刚来到兴和县,科研课题刚刚起步时,自己最怕创新过程中遇到难破的“题”。从破解科研难题到产业应用,再到带动经济效应和地方经济发展,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过程中要经历的重要一步。
在探索实践中,他带领瑞盛天然石墨研究院和内蒙古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中心科研团队不断研发石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共获得科研成果、专利30余项。
截至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知识产权专利、实用性新型等专利135项,有9家企业获得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获得自治区级创新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助推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安伟军牵头制定“光纤拉丝用超纯石墨”“矿热炉整体筑炉用冷捣糊”“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及有机聚合物膜紫外老化试验箱校准规范”等15项国家行业标准,并于2020年在全国发布实施应用。因贡献突出,安军伟先后获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人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先锋岗”称号;内蒙古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内蒙古自治区“北疆工匠”称号和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和称号。
展望未来,安军伟的目光更加坚定而长远。他表示,将继续聚焦科技前沿,紧抓石墨烯市场脉动,引领企业走向一条科技领先、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同时,作为乌兰察布市人大代表,他将不忘初心,积极反应企业诉求,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钟真君)
本文来自央广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