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工业大学陈云教授,中山大学蒋乐伦教授等人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SiC Substrate/Pt Nanoparticle/Graphene Nanosheet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for Hydrogen Generation”的论文,通过闪蒸焦耳加热(FJH)法快速制备了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形成稳定的异质结显著提高了光催化产氢效率,达到了2980 μmol·g⁻¹·h⁻¹,比纯SiC提高了175倍,并展示了优异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https://doi.org/10.1021/acsanm.4c00443
总结
(1)新颖的复合光催化剂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SiC基底的Pt纳米颗粒/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产氢。这种设计通过在SiC上加载Pt和石墨烯,有效解决了SiC光催化剂中光生载流子快速复合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2)闪蒸焦耳加热法的应用:该研究首次使用闪蒸焦耳加热(FJH)法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制备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这种方法不仅快速,而且能在高温下实现Pt纳米颗粒在基底上的沉积。
(3)高效稳定的异质结形成:通过FJH方法,成功在SiC、石墨烯和Pt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异质结。这些异质结显著提高了光催化过程中光生载流子的迁移速率,抑制了载流子的快速复合。
(4)显著提高的光催化产氢效率:最佳条件下,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产氢速率达到了2980 μmol·g⁻¹·h⁻¹,比纯SiC提高了175倍,创下了SiC基光催化剂的产氢效率记录。
(5)优异的稳定性:在三次循环测试(总时长12小时)后,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仍保持了80%的初始性能,显示出出色的稳定性。
(6)多种表征方法验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等多种表征方法,确认了复合光催化剂中各成分的存在及其结构稳定性。
(7)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在FJH过程中SiC和石墨烯之间形成Si-C共价键的可能性,为实验结果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1. 闪蒸焦耳热(FJH)法过程示意图及Raman图
研究背景
(1)SiC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光学性能,能吸收可见光,能带宽度(2.36 eV)适中,符合水分解光催化反应的热力学要求,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光催化剂。
(2)然而,由于库仑相互作用,SiC在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容易快速复合,极大地限制了其光催化效率。这是SiC光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3)石墨烯因其高的表面活性位点和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被认为是良好的基底助催化剂;铂则因其低的费米能级和适中的吸附能,可以有效捕捉光生载流子,显著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
(4)通过在半导体光催化剂和助催化剂之间构建异质结,可以有效延长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寿命,抑制载流子的快速复合,从而提高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
(5)传统的光沉积法用于在半导体上加载Pt,通常需要数小时且工艺复杂,难以高效制备稳定的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
(6)FJH法是一种新兴的高效处理原材料的方法,通过瞬时高温(约3000 K)和超快的加热与冷却速率,能够快速加载Pt颗粒,并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温条件下的反应。
(7)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FJH方法制备高效稳定的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在SiC、Pt和石墨烯之间形成稳定的异质结,提高其光催化产氢效率,并验证其结构稳定性和光催化性能。
研究方法
(1)分子动力学模拟:开发反应性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SiC和石墨烯在闪蒸焦耳加热(FJH)过程中形成Si-C共价键的过程。模拟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在300K下放松,加热至2250K,在2250K下保持,以及冷却至300K,验证了缺陷石墨烯与SiC之间形成稳定异质结的可能性。
(2)闪蒸焦耳加热(FJH)法制备复合光催化剂:
- SiC/石墨烯复合材料:将β-SiC纳米颗粒与商业石墨烯按特定比例混合,置于接近真空的石英管中,通过FJH处理生成SiC/石墨烯复合材料。
- SiC/Pt/石墨烯复合材料:在上述混合物中加入氯铂酸作为铂源,通过FJH处理将Pt纳米颗粒沉积在SiC和石墨烯上,形成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
(3)材料表征:对FJH处理前后石墨烯的拉曼光谱进行分析,确定石墨烯缺陷的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观察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尤其是异质结的形成和Pt颗粒的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SiC/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Si-C键的含量变化。X射线衍射(XRD)确定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确认FJH处理后材料的晶体相位和Pt的沉积情况。
(4)光电化学性能测试:瞬态光电流(TP)测试评估不同复合材料的光生载流子寿命和光电转换效率。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通过Nyquist图评估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迁移速率。荧光衰减光谱(TRFS)和光致发光光谱(PL)测量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寿命和复合速率,以评估异质结对载流子分离的影响。
(5)光催化产氢实验:使用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DRS)确定复合材料的光吸收性能。在含有Eosin Y和三乙醇胺的水溶液中进行光催化产氢实验,使用气相色谱实时检测产氢量。通过控制不同Pt和石墨烯含量的复合材料,优化光催化产氢效率,进行循环寿命测试评估材料的稳定性。
研究结果
(1)异质结形成与表征: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闪蒸焦耳加热(FJH)过程中,SiC与缺陷石墨烯之间形成了稳定的Si-C共价键异质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SiC和石墨烯之间的界面清晰,证明了异质结的形成。
(2)材料的结构和成分变化:拉曼光谱分析显示,FJH处理后石墨烯的缺陷显著增加,ID/IG比值从0.16增加到0.44,最高达到0.70。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显示,FJH处理后的SiC/石墨烯复合材料中Si-C键含量从14%增加到30%,证明了更多的Si-C共价键的形成。
(3)光电化学性能提升:瞬态光电流测试(TP)显示,SiC/石墨烯-FJH和SiC/Pt/石墨烯-FJH样品的光电流显著高于纯SiC样品,表明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载流子分离效率。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显示,SiC/石墨烯-FJH和SiC/Pt/石墨烯-FJH样品的Nyquist图弧半径显著减小,表明载流子分离更容易,迁移速率更快。荧光衰减光谱(TRFS)和光致发光光谱(PL)分析显示,复合材料的光生载流子寿命延长,复合速率降低,进一步验证了异质结对载流子分离的有效性。
(4)光催化产氢性能显著提高: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在最佳条件下(2.8 wt%的石墨烯和4.0 wt%的Pt负载),产氢速率达到2980 μmol·g⁻¹·h⁻¹,比纯SiC提高了175倍,创下了SiC基光催化剂的产氢记录。与其他SiC基光催化材料比较,SiC/Pt/石墨烯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和更优异的稳定性。在三次循环测试(每次4小时,总时长12小时)后,复合材料仍保持了80%的初始产氢性能,显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5)材料稳定性验证:循环测试后的TEM和SEM图像显示,SiC和Pt纳米颗粒在石墨烯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XRD分析也显示材料的晶相结构保持稳定,进一步证明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展望
根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后续研究方向:
(1)优化FJH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闪蒸焦耳加热(FJH)的工艺参数,如电压、放电时间、冷却速率等,以最大化光催化剂的性能。探讨不同石墨烯缺陷含量和类型对复合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找到最佳缺陷水平。
(2)拓展材料体系:研究其他半导体材料(如TiO₂、ZnO等)与石墨烯和Pt的复合,探索FJH方法在其他材料体系中的适用性。尝试引入其他贵金属(如Au、Ag)或过渡金属(如Ni、Co)作为助催化剂,评估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机理研究:深入研究SiC/Pt/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特别是光生载流子的生成、迁移和复合过程。通过原位光谱技术(如原位XPS、原位红外光谱等)监测光催化过程中活性物种的变化,揭示催化活性中心的作用机制。
(4)性能提升:探讨其他方法(如共沉淀、溶胶-凝胶等)制备具有相似结构的复合材料,与FJH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找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制备工艺。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光源(如紫外光、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性能,以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5)稳定性和耐久性:进行长时间循环稳定性测试,评估复合材料在长时间光催化反应中的性能保持情况。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如高温、高湿度、酸碱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6)实际应用研究:将SiC/Pt/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应用于实际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境治理领域,评估其在实际工况下的效果。开发基于该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反应器,并进行工业化应用前的中试研究,推动其向实际应用转化。
(7)理论模拟与计算: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研究SiC/Pt/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光生载流子迁移路径,为实验结果提供理论支持。探讨不同复合材料体系的理论设计,指导实验工作,提高研究效率。
本文来自焦耳热超快合成,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